上海医学科学院建设模式的探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18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0-16页 |
(一) 我国医学科技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10-12页 |
(二) 确定关键问题 | 第12-14页 |
(三) 问题根源分析 | 第14-15页 |
(四) 研究问题提出 | 第15-16页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6-17页 |
三、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8-27页 |
一、理论基础 | 第18-24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三、资料收集方法 | 第25页 |
四、研究步骤 | 第25-27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27-55页 |
第一部分 国内外医学研究机构特点分析 | 第27-36页 |
一、国外医学研究机构 | 第27-30页 |
(一) 概述 | 第27-28页 |
(二) 国外研究机构的特点分析 | 第28-30页 |
二、国内医学研究机构 | 第30-33页 |
(一) 医学科学院建设模式 | 第30-32页 |
(二) 国内医科院组织结构特点分析 | 第32-33页 |
三、上海市医学研究机构 | 第33-36页 |
(一) 基本情况 | 第33-34页 |
(二) 存在的问题 | 第34页 |
(三) 发展需求与趋势 | 第34-36页 |
第二部分 上海医学科学院建设模式研究 | 第36-55页 |
一、必要性分析 | 第36-38页 |
(一) 外部环境动因 | 第36-37页 |
(二) 内部环境动因 | 第37-38页 |
二、目前已有的基础 | 第38-40页 |
(一) 政府重视 | 第38-39页 |
(二) 临床资源丰富,科研实力雄厚 | 第39页 |
(三) 已有较好的学科优势和人才队伍 | 第39-40页 |
三、建设目标与定位 | 第40页 |
四、建设方案 | 第40-41页 |
(一) 方案一:传统组织模式 | 第40页 |
(二) 方案二:虚实结合模式 | 第40-41页 |
(三) 方案三:院校合一模式 | 第41页 |
五、建设方案选择 | 第41-46页 |
(一)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 第41-42页 |
(二) 构造成对比较阵 | 第42-44页 |
(三) 层次单排序的权向量和一致性检验 | 第44-45页 |
(四) 层次总排序权值和组合一致性检验 | 第45-46页 |
六、优选方案可行性分析 | 第46-47页 |
(一) 政治可行性 | 第46页 |
(二) 经济可行性 | 第46-47页 |
(三) 技术可行性 | 第47页 |
(四) 社会可行性 | 第47页 |
七、上海医学科学院建设设想 | 第47-55页 |
(一) 虚拟组织的引入 | 第47-50页 |
(二) 上海医学科学院的结构与功能 | 第50-53页 |
(三) 上海医学科学院的运行机制 | 第53-55页 |
第四章 讨论与对策 | 第55-59页 |
一、上海医学科学院建设的难点与困难 | 第55-56页 |
(一) 编制问题 | 第55页 |
(二) 经费问题 | 第55页 |
(三) 其他部门利益 | 第55页 |
(四) 个人利益 | 第55-56页 |
二、对上海医学科学院建设的若干建议 | 第56-59页 |
(一) 争取领导支持,加强部门沟通 | 第56页 |
(二) 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 | 第56页 |
(三) 充分借鉴国际经验,进一步深入探讨运行机制 | 第56页 |
(四) 强化组织管理 | 第56-57页 |
(五) 分类指导,优胜劣汰 | 第57页 |
(六) 合理资源配置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综述 | 第62-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2页 |
待发表论文1 | 第72-80页 |
待发表论文2 | 第80-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