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学位论文摘要 | 第7-10页 |
Abstract of Ph.D. Dissertation | 第10-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55页 |
1.1 同步辐射红外光谱技术 | 第14-16页 |
1.1.1 同步辐射红外光谱技术简介 | 第14-15页 |
1.1.2 同步辐射红外光源 | 第15-16页 |
1.2 同步辐射红外显微光谱技术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 第16-30页 |
1.2.1 细胞红外光谱中包含的分子结构信息 | 第18-19页 |
1.2.2 样品的制备和实验方法的设计 | 第19-23页 |
1.2.3 数据分析方法 | 第23-25页 |
1.2.4 实验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 | 第25-30页 |
1.3 同步辐射红外光谱在其他分析化学研究中的应用 | 第30-37页 |
1.3.1 在文化遗产和考古学中的应用 | 第30-33页 |
1.3.2 在地球和空间科学中的应用 | 第33-36页 |
1.3.3 在化学和高分子科学中的应用 | 第36-37页 |
1.4 同步辐射红外光谱技术的发展前景 | 第37-38页 |
1.5 动物丝蛋白的结构 | 第38-41页 |
1.5.1 桑蚕丝的结构 | 第38-39页 |
1.5.2 柞蚕丝的结构 | 第39页 |
1.5.3 蜘蛛丝的结构 | 第39-41页 |
1.6 天然蛋白质纳米微纤 | 第41-42页 |
1.7 本课题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第4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55页 |
第二章 同步辐射红外显微光谱对动物单丝的表征 | 第55-68页 |
2.1 引言 | 第55-56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56-58页 |
2.2.1 动物单丝的制备 | 第56-57页 |
2.2.2 再生丝蛋白膜的制备 | 第57页 |
2.2.3 常规红外光谱测试 | 第57页 |
2.2.4 同步辐射红外显微光谱测试 | 第57-58页 |
2.2.5 红外光谱数据的分析和处理 | 第58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58-63页 |
2.3.1 动物单丝的同步辐射红外显微光谱 | 第58-59页 |
2.3.2 丝蛋白酰胺Ⅰ和酰胺Ⅲ谱带的峰位归属 | 第59-62页 |
2.3.3 三种动物单丝中的β-折叠含量 | 第62-6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第三章 柞蚕单丝二级结构与力学性能关系的深入研究 | 第68-87页 |
3.1 引言 | 第68-69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69-71页 |
3.2.1 柞蚕单丝的制备 | 第69页 |
3.2.2 再生柞蚕丝蛋白膜的制备 | 第69页 |
3.2.3 常规红外光谱测试 | 第69页 |
3.2.4 同步辐射红外显微光谱测试 | 第69-70页 |
3.2.5 红外光谱数据的分析和处理 | 第70页 |
3.2.6 红外光谱吸收强度极化图和分子有序参数的计算 | 第70-71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71-82页 |
3.3.1 柞蚕丝蛋白红外光谱峰位的归属 | 第71-74页 |
3.3.2 丝蛋白分子链在柞蚕丝纤维中的取向状况 | 第74-78页 |
3.3.3 拉伸变形下柞蚕单丝二级结构和取向的变化 | 第78-8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7页 |
第四章 红外光谱成像技术对丝蛋白基高分子共混物相容性的表征 | 第87-99页 |
4.1 引言 | 第87-88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88-89页 |
4.2.1 材料与试剂 | 第88页 |
4.2.2 样品制备 | 第88-89页 |
4.2.3 红外光谱测试 | 第89页 |
4.2.4 红外光谱成像测试 | 第89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89-96页 |
4.3.1 丝蛋白、壳聚糖、海藻酸钠和聚乙烯醇的红外光谱及归属 | 第89-91页 |
4.3.2 丝蛋白/壳聚糖、丝蛋白/海藻酸钠和丝蛋白/聚乙烯醇共混膜的红外光谱 | 第91-92页 |
4.3.3 丝蛋白/壳聚糖、丝蛋白/海藻酸钠和丝蛋白/聚乙烯醇共混膜的红外光谱成像 | 第92-94页 |
4.3.4 乙醇处理对丝蛋白/壳聚糖、丝蛋白/海藻酸钠和丝蛋白/聚乙烯醇膜相行为的影响 | 第94-9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99页 |
第五章 红外光谱成像和扫描透射X射线显微成像对丝蛋白/聚氧化乙烯共混物结构的测定 | 第99-113页 |
5.1 引言 | 第99-100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100-102页 |
5.2.1 材料与试剂 | 第100页 |
5.2.2 样品制备 | 第100-101页 |
5.2.3 红外光谱测试 | 第101页 |
5.2.4 红外光谱成像测试 | 第101页 |
5.2.5 扫描透射X射线显微成像测试 | 第101-102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102-109页 |
5.3.1 丝蛋白/聚氧化乙烯共混膜的红外光谱成像 | 第102-105页 |
5.3.2 丝蛋白在丝蛋白富集相和聚氧化乙烯富集相中的构象差异 | 第105-107页 |
5.3.3 丝蛋白/聚氧化乙烯膜的扫描透射X射线显微成像 | 第107-108页 |
5.3.4 丝蛋白/聚氧化乙烯的相分离行为 | 第108-10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9-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13页 |
第六章 远红外光谱对丝蛋白二级结构的表征 | 第113-124页 |
6.1 引言 | 第113-114页 |
6.2 实验部分 | 第114-115页 |
6.2.1 再生桑蚕丝膜的制备 | 第114页 |
6.2.2 再生柞蚕丝膜的制备 | 第114页 |
6.2.3 再生桑蚕丝/柞蚕丝共混膜的制备 | 第114页 |
6.2.4 丝蛋白膜的红外光谱测试 | 第114页 |
6.2.5 丝蛋白膜的远红外光谱测试 | 第114-115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115-120页 |
6.3.1 桑蚕丝蛋白远红外光谱的归属 | 第115-116页 |
6.3.2 柞蚕丝蛋白远红外光谱的归属 | 第116-118页 |
6.3.3 桑蚕丝/柞蚕丝蛋白共混膜的远红外光谱 | 第118-120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20页 |
参考文献 | 第120-124页 |
第七章 丝蛋白/石墨烯的自组装及其复合杂化材料的制备 | 第124-140页 |
7.1 引言 | 第124-125页 |
7.2 实验部分 | 第125-127页 |
7.2.1 丝蛋白溶液的制备 | 第125页 |
7.2.2 氧化石墨烯的合成 | 第125页 |
7.2.3 丝蛋白纳米微纤/石墨烯杂化体的制备过程 | 第125-126页 |
7.2.4 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y,AFM)测试 | 第126页 |
7.2.5 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EM)测试 | 第126页 |
7.2.6 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测试 | 第126页 |
7.2.7 电导率测试 | 第126页 |
7.2.8 力学性能测试 | 第126页 |
7.2.9 广角X射线散射(wide angle X-ray Scattering,WAXS)测试 | 第126页 |
7.2.10 丝蛋白微纤/石墨烯杂化膜生物相容性测试 | 第126-127页 |
7.3 结果与讨论 | 第127-136页 |
7.3.1 丝蛋白在石墨烯片层表面的自组装行为 | 第127-129页 |
7.3.2 丝蛋白纳米微纤的结构和性能 | 第129-131页 |
7.3.3 丝蛋白在石墨烯表面自组装的条件 | 第131-134页 |
7.3.4 丝蛋白纳米微纤/石墨烯杂化功能材料的制备 | 第134-136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136页 |
参考文献 | 第136-140页 |
第八章 丝纳米微纤/淀粉样纤维可调谐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140-155页 |
8.1 引言 | 第140-141页 |
8.2 实验部分 | 第141-142页 |
8.2.1 丝纳米微纤的制备 | 第141页 |
8.2.2 淀粉样纤维的制备 | 第141页 |
8.2.3 丝纳米微纤/淀粉样纤维复合膜的制备 | 第141页 |
8.2.4 Fe304磁性小球的制备 | 第141页 |
8.2.5 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y,AFM)测试 | 第141-142页 |
8.2.6 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EM)测试 | 第142页 |
8.2.7 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测试 | 第142页 |
8.2.8 力学性能测试 | 第142页 |
8.2.9 广角X射线散射(wide angle X-ray scattering,WAXS)测试 | 第142页 |
8.3 结果与讨论 | 第142-152页 |
8.3.1 丝纳米微纤和淀粉样纤维的制备及表征 | 第142-145页 |
8.3.2 丝纳米微纤/淀粉样纤维复合膜的形貌特征及力学性能 | 第145-149页 |
8.3.3 丝纳米微纤/淀粉样纤维复合功能膜的制备 | 第149-152页 |
8.4 本章小结 | 第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152-155页 |
第九章 博士论文工作总结 | 第155-157页 |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列表 | 第157-158页 |
博士期问公开专利 | 第158-159页 |
致谢 | 第159-1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