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1.2 柴油机排放污染的控制技术 | 第11-13页 |
1.2.1 柴油机的燃油品质 | 第11-12页 |
1.2.2 机内净化 | 第12页 |
1.2.3 柴油机后处理技术 | 第12-13页 |
1.3 柴油机尾气PM后处理技术 | 第13-14页 |
1.3.1 柴油机氧化催化转化技术(DOC) | 第13页 |
1.3.2 颗粒物氧化催化转化技术(POC) | 第13页 |
1.3.3 柴油机颗粒物捕集器 | 第13-14页 |
1.4 柴油机颗粒物催化氧化的发展现状 | 第14-21页 |
1.4.1 贵金属催化剂 | 第14-15页 |
1.4.2 钙钛矿型或类钙钛矿型催化剂 | 第15-17页 |
1.4.3 金属氧化物催化剂 | 第17-21页 |
1.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21-23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23-29页 |
2.1 化学试剂 | 第23-24页 |
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 第24页 |
2.3 材料制备 | 第24-26页 |
2.3.1 载体材料的制备 | 第24-26页 |
2.3.2 铜催化剂的制备 | 第26页 |
2.4 实验表征方法 | 第26-28页 |
2.4.1 X射线衍射(XRD) | 第26页 |
2.4.2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 | 第26-27页 |
2.4.3 拉曼光谱(Raman) | 第27页 |
2.4.4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27页 |
2.4.5 比表面积(BET) | 第27页 |
2.4.6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第27页 |
2.4.7 程序升温还原分析(H_2-TPR) | 第27-28页 |
2.5 催化活性评价 | 第28-29页 |
第三章 载体对于铜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影响:钙钛矿型载体与三氧化二铝载体的比较 | 第29-36页 |
3.1 引言 | 第29页 |
3.2 载体与催化剂的物化性质 | 第29-31页 |
3.2.1 BaTiO_3的形貌分析 | 第29-30页 |
3.2.2 载体与铜催化剂的XRD表征 | 第30-31页 |
3.3 载体与催化剂的活性的表征 | 第31-35页 |
3.3.1 O_2氛围下样品催化活性的比较 | 第31-33页 |
3.3.2 铜催化剂的H_2-TPR结果 | 第33-34页 |
3.3.3 NO_x/O_2氛围下样品催化活性的比较 | 第34-3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四章 载体对于铜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影响:Fe_3O_4@BaTiO_3载体与钙钛矿型载体的比较 | 第36-47页 |
4.1 引言 | 第36页 |
4.2 Fe_3O_4纳米微球的特性分析 | 第36-37页 |
4.3 核壳结构载体制备流程 | 第37-38页 |
4.4 载体和催化剂的物化性质 | 第38-41页 |
4.4.1 Fe_3O_4@BaTiO_3载体的形貌分析 | 第38-40页 |
4.4.2 载体与铜催化剂的XRD表征 | 第40-41页 |
4.5 载体与催化剂催化活性的表征 | 第41-46页 |
4.5.1 O_2氛围下样品催化活性的比较 | 第41-43页 |
4.5.2 O_2氛围下载体的催化活性的比较 | 第43-44页 |
4.5.3 铜催化剂的H_2-TPR结果 | 第44-45页 |
4.5.4 NO_x/O_2氛围下样品催化活性的比较 | 第45-46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五章 全文总结和工作展望 | 第47-49页 |
5.1 全文总结 | 第47-48页 |
5.2 主要创新点 | 第48页 |
5.3 工作展望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5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的情况说明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