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2页 |
英文摘要 | 第12-13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4-28页 |
1.1 PDCoV概述 | 第14-19页 |
1.1.1 PDCoV流行 | 第15页 |
1.1.2 PDCoV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 第15-16页 |
1.1.3 PDCoV发病机理 | 第16-17页 |
1.1.4 PDCoV病毒分离 | 第17页 |
1.1.5 PDCoV遗传进化分析 | 第17-19页 |
1.2 PDCoV病原学特性 | 第19-22页 |
1.2.1 PDCoV分类地位 | 第19页 |
1.2.2 PDCoV形态结构 | 第19-20页 |
1.2.3 PDCoV基因组结构 | 第20-22页 |
1.2.4 PDCoV结构蛋白的功能 | 第22页 |
1.2.5 PDCoV细胞培养特性 | 第22页 |
1.3 PDCoV诊断方法 | 第22-26页 |
1.3.1 PDCoV病原学诊断方法 | 第23-25页 |
1.3.2 PDCoV血清学诊断方法 | 第25-26页 |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6-28页 |
2 PDCoV重组N蛋白的原核表达与鉴定 | 第28-40页 |
2.1 主要材料 | 第28-29页 |
2.1.1 血清 | 第28页 |
2.1.2 主要试剂 | 第28页 |
2.1.3 主要仪器 | 第28页 |
2.1.4 相关试剂配制 | 第28-29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9-35页 |
2.2.1 PDCoV N基因的合成与克隆 | 第29页 |
2.2.2 重组质粒pET-32a-PDCoV-N的表达与纯化 | 第29-33页 |
2.2.3 重组质粒pGEX-6p1PDCoV-N的表达与纯化 | 第33-35页 |
2.2.4 重组蛋白pET-32a-PDCoV-N和pGEX-6p1PDCoV-N的抗原性鉴定 | 第35页 |
2.2.5 重组蛋白pET-32a-PDCoV-N和pGEX-6p1PDCoV-N的浓度测定 | 第35页 |
2.3 结果 | 第35-38页 |
2.3.1 重组质粒pET-32a-PDCoV-N和pGEX-6p1PDCoV-N的鉴定 | 第35-36页 |
2.3.2 重组质粒pET-32a-PDCoV-N和pGEX-6p1PDCoV-N的表达与纯化 | 第36-37页 |
2.3.3 重组蛋白pET-32a-PDCoV-N和pGEX-6p1PDCoV-N的抗原性鉴定 | 第37-38页 |
2.3.4 重组蛋白pET-32a-PDCoV-N和pGEX-6p1PDCoV-N的浓度测定 | 第38页 |
2.4 讨论 | 第38-40页 |
3 PDCoV重组N蛋白间接ELISA抗体检测方法的建立与评价 | 第40-53页 |
3.1 主要材料 | 第40-41页 |
3.1.1 血清 | 第40页 |
3.1.2 主要试剂 | 第40页 |
3.1.3 主要仪器 | 第40页 |
3.1.4 相关试剂配制 | 第40-41页 |
3.2 试验方法 | 第41-44页 |
3.2.1 PDCoV阴性血清的收集 | 第41-42页 |
3.2.2 反应条件的确定 | 第42-43页 |
3.2.3 阴阳性临界值(cut-off value)的确定 | 第43页 |
3.2.4 特异性试验 | 第43-44页 |
3.2.5 重复性试验 | 第44页 |
3.2.6 ROC曲线分析 | 第44页 |
3.2.7 现地试验 | 第44页 |
3.3 结果 | 第44-51页 |
3.3.1 PDCoV阴性血清的收集 | 第44-45页 |
3.3.2 反应条件的确定 | 第45-46页 |
3.3.3 阴阳性临界值(cut-off value)的确定 | 第46-47页 |
3.3.4 特异性试验 | 第47-48页 |
3.3.5 重复性试验 | 第48-49页 |
3.3.6 ROC曲线分析 | 第49-50页 |
3.3.7 现地试验 | 第50-51页 |
3.4 讨论 | 第51-53页 |
4 结论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5页 |
致谢 | 第65-67页 |
附录 | 第67-75页 |
个人简历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