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2页 |
英文摘要 | 第12-13页 |
英文缩略语表 | 第14-15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5-2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5页 |
1.2 BVDV分子生物学特性 | 第15-18页 |
1.2.1 BVDV的致病性 | 第15-16页 |
1.2.2 BVDV生物学分类及其基因型分类 | 第16页 |
1.2.3 BVDV的基因组组成 | 第16页 |
1.2.4 BVDV生物型 | 第16-17页 |
1.2.5 BVDV的蛋白组成 | 第17-18页 |
1.3 BVDV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1.3.1 BVDV N~(pro)蛋白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 | 第18页 |
1.3.2 BVDV非结构蛋白NS2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 | 第18-19页 |
1.3.3 BVDV非结构蛋白NS3/4A与细胞凋亡相关蛋白相互作用 | 第19页 |
1.3.4 BVDV非结构蛋白NS5A与NIBP、翻译延伸因子 1-α 蛋白相互作用 | 第19页 |
1.3.5 BVDV结构蛋白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 | 第19-20页 |
1.3.6 BVDV与已知受体CD46的相互作用 | 第20页 |
1.4 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研究的常用技术 | 第20-22页 |
1.4.1 免疫共沉淀 | 第20-21页 |
1.4.2 双杂交系统 | 第21页 |
1.4.3 Pull-down | 第21页 |
1.4.4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技术 | 第21页 |
1.4.5 病毒铺覆蛋白印记技术 | 第21-22页 |
1.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2-23页 |
2 BVDV E2蛋白的真核表达及鉴定 | 第23-37页 |
2.1 材料 | 第23-24页 |
2.1.1 载体和细胞 | 第23页 |
2.1.2 主要试剂 | 第23页 |
2.1.3 试剂盒及其他 | 第23页 |
2.1.4 仪器设备 | 第23-24页 |
2.2 方法 | 第24-29页 |
2.2.1 BVDV的增殖培养 | 第24-25页 |
2.2.2 BVDV cDNA的获得 | 第25页 |
2.2.3 BVDV E2基因的克隆与分析 | 第25-26页 |
2.2.4 E2蛋白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26-28页 |
2.2.5 重组杆状病毒的构建与鉴定 | 第28-29页 |
2.3 结果 | 第29-35页 |
2.3.1 BVDV BA株接种MDBK细胞结果 | 第29-30页 |
2.3.2 BVDV E2基因的PCR鉴定 | 第30-31页 |
2.3.3 双酶切鉴定pMD18-T-E2质粒 | 第31页 |
2.3.4 pFast-E2双酶切鉴定结果 | 第31-32页 |
2.3.5 重组杆粒rBacmid-E2 PCR鉴定结果 | 第32-33页 |
2.3.6 sf9细胞感染重组病毒结果 | 第33页 |
2.3.7 重组杆状病毒PCR鉴定结果 | 第33-34页 |
2.3.8 重组杆状病毒SDS-PAGE检测 | 第34页 |
2.3.9 重组杆状病毒Western-blot检测 | 第34-35页 |
2.4 讨论 | 第35-36页 |
2.5 小结 | 第36-37页 |
3 与BVDV相互作用的MDBK细胞蛋白的筛选 | 第37-53页 |
3.1 材料 | 第37页 |
3.1.1 毒株与细胞 | 第37页 |
3.1.2 主要试剂 | 第37页 |
3.1.3 试剂盒及其他 | 第37页 |
3.1.4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7页 |
3.2 方法 | 第37-44页 |
3.2.1 Pull-down技术筛选与BVDV E2蛋白互作的MDBK细胞蛋白 | 第37-40页 |
3.2.2 VOPBA方法筛选与BVDV DQ互作的MDBK细胞蛋白 | 第40-43页 |
3.2.3 Co-IP技术筛选与BVDV DQ互作的MDBK细胞蛋白 | 第43-44页 |
3.2.4 质谱技术对鉴定结果进行分析 | 第44页 |
3.3 结果 | 第44-51页 |
3.3.1 Pull-down实验SDS-PAGE结果 | 第44-45页 |
3.3.2 BVDV DQ株的PCR验证 | 第45页 |
3.3.3 MDBK细胞膜蛋白浓度测定 | 第45-46页 |
3.3.4 VOPBA实验结果 | 第46页 |
3.3.5 Co-IP中蛋白总量的测定 | 第46-47页 |
3.3.6 Co-IP实验结果 | 第47页 |
3.3.7 质谱技术鉴定SDS-PAGE胶中所有蛋白 | 第47-50页 |
3.3.8 候选蛋白分析结果 | 第50-51页 |
3.4 讨论 | 第51-52页 |
3.5 小结 | 第52-53页 |
4 BVDV诱导MDBK和牛外周血免疫细胞CD46分子转录差异的检测 | 第53-61页 |
4.1 材料 | 第53页 |
4.1.1 细胞来源 | 第53页 |
4.1.2 主要试剂 | 第53页 |
4.1.3 试剂盒及其他 | 第53页 |
4.1.4 主要仪器设备 | 第53页 |
4.2 方法 | 第53-56页 |
4.2.1 CD46引物设计及反应条件的确定 | 第53-54页 |
4.2.2 健康牛和PI牛外周血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的获得 | 第54-55页 |
4.2.3 体外感染实验中CD46基因在MDBK细胞上的表达情况 | 第55-56页 |
4.2.4 体内感染情况下CD46基因在外周血淋巴细胞中的差异 | 第56页 |
4.2.5 体内感染情况下CD46基因在外周血单核细胞中的差异 | 第56页 |
4.3 结果 | 第56-59页 |
4.3.1 CD46引物反应条件 | 第56-57页 |
4.3.2 MDBK细胞感染BVDV前后的CD46基因检测结果 | 第57-58页 |
4.3.3 CD46基因在健康牛和PI牛外周血淋巴细胞中的检测结果 | 第58页 |
4.3.4 CD46基因在健康牛和PI牛外周单核细胞中的检测结果 | 第58-59页 |
4.4 讨论 | 第59页 |
4.5 小结 | 第59-61页 |
5 结论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附录 | 第68-70页 |
个人简历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