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2-3页 |
| Abstract | 第3页 |
| 绪论 | 第6-9页 |
| 一、问题的缘起及选题的意义 | 第6页 |
| 二、文献综述 | 第6-7页 |
|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7-9页 |
| 第一章 我国流浪乞讨人员行政救助概述 | 第9-12页 |
| 第一节 行政救助的概念 | 第9-10页 |
| 第二节 我国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概念和成因 | 第10-12页 |
| 一、流浪乞讨人员概念 | 第10页 |
| 二、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成因 | 第10-12页 |
| 第二章 流浪乞讨人员行政救助理论基础 | 第12-19页 |
| 第一节 人权保障思想 | 第12-13页 |
| 一、人权阐释 | 第12页 |
| 二、行政救助是人权实现的途径 | 第12-13页 |
| 第二节 生存权理论 | 第13-15页 |
| 一、生存权的概念和特征 | 第13-14页 |
| 二、生存权理论对行政救助的影响 | 第14-15页 |
| 第三节 国家责任理论 | 第15-17页 |
| 一、提供社会保障是现代政府的重要职责 | 第15-16页 |
| 二、社会公平正义理论支持国家救助义务 | 第16-17页 |
| 第四节 服务行政精神理论 | 第17-19页 |
| 一、服务行政理论的阐述 | 第17页 |
| 二、行政权的人民本位及行政法的服务精神 | 第17-19页 |
| 第三章 我国流浪乞讨人员行政救助现状 | 第19-36页 |
| 第一节 我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的变迁 | 第19-23页 |
| 一、《收容遣送办法》之规范内容 | 第19-20页 |
| 二、新《救助管理办法》之规范内容 | 第20-23页 |
| 第二节 《新办法》与《收容遣送办法》相比较之进步之处 | 第23-25页 |
| 一、立法目的的转变 | 第23页 |
| 二、强调了被救助人员自愿为前提 | 第23-24页 |
| 三、突出了无偿救助原则 | 第24页 |
| 四、明确了救助站的工作职责和惩罚机制 | 第24-25页 |
| 第三节 我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25-33页 |
| 一、救助理念缺乏 | 第25-27页 |
| 二、救助制度不完善 | 第27-31页 |
| 三、实际运行不到位 | 第31-33页 |
| 第四节 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制度问题产生的原因 | 第33-36页 |
| 一、历史原因 | 第33-34页 |
| 二、社会原因 | 第34-35页 |
| 三、经济原因 | 第35-36页 |
| 第四章 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制度的完善 | 第36-46页 |
| 第一节 域外经验借鉴 | 第36-38页 |
| 一、英国救助制度的经验 | 第36-37页 |
| 二、美国救助制度的经验 | 第37页 |
| 三、德国救助制度的经验 | 第37-38页 |
| 第二节 救助管理制度完善之具体措施 | 第38-46页 |
| 一、以人为本,人性化救助 | 第38-41页 |
| 二、提高救助站救助能力 | 第41-43页 |
| 三、建立完善救助管理的监督机制 | 第43-46页 |
| 结语 | 第46-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 致谢 | 第49-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