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GSO卫星定轨试验研究
|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0页 |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14-15页 |
| 1.2 论文研究现状与发展方向 | 第15-17页 |
| 1.2.1 国外GNSS的发展 | 第15页 |
| 1.2.2 北斗导航系统 | 第15-16页 |
| 1.2.3 转发式卫星测轨定轨技术 | 第16页 |
| 1.2.4 精密定轨技术发展现状 | 第16-17页 |
| 1.3 论文研究思路及章节安排 | 第17-20页 |
| 第二章 时间与坐标系统 | 第20-28页 |
| 2.1 引言 | 第20页 |
| 2.2 时间系统 | 第20-24页 |
| 2.2.1 恒星时 | 第21-22页 |
| 2.2.2 世界时 | 第22页 |
| 2.2.3 协调世界时 | 第22-23页 |
| 2.2.4 动力学时 | 第23页 |
| 2.2.5 时间的表示方法 | 第23页 |
| 2.2.6 GNSS时间参考基准 | 第23-24页 |
| 2.3 坐标系统 | 第24-28页 |
| 2.3.1 天球坐标系统 | 第24页 |
| 2.3.2 地球坐标系 | 第24-25页 |
| 2.3.3 总结 | 第25-28页 |
| 第三章 卫星精密定轨的理论基础 | 第28-36页 |
| 3.1 引言 | 第28页 |
| 3.2 动力学问题 | 第28-31页 |
| 3.2.1 开普勒三大定律 | 第28页 |
| 3.2.2 二体问题 | 第28-31页 |
| 3.3 精密定轨——轨道确定与参数估计 | 第31-36页 |
| 3.3.1 引言 | 第31-32页 |
| 3.3.2 运动方程求解 | 第32-33页 |
| 3.3.3 最小二乘法和正交变换 | 第33-36页 |
| 第四章 基于IGSO卫星的转发式定轨 | 第36-54页 |
| 4.1 转发式测轨 | 第36-37页 |
| 4.2 定轨方案 | 第37页 |
| 4.3 北斗I1-S自发自收模式定轨结果 | 第37-43页 |
| 4.3.1 观测数据 | 第37-39页 |
| 4.3.2 定轨结果分析方法 | 第39页 |
| 4.3.3 I1-S卫星三天弧段定轨结果分析 | 第39-43页 |
| 4.4 不同弧长对定轨的影响 | 第43-51页 |
| 4.4.1 I1-S卫星一天弧段定轨分析 | 第43-46页 |
| 4.4.2 I1-S卫星两天弧段定轨分析 | 第46-48页 |
| 4.4.3 I1-S卫星四天弧段定轨分析 | 第48-51页 |
| 4.5 小结 | 第51-54页 |
| 第五章 基于分时观测的转发式定轨 | 第54-66页 |
| 5.1 分时处理的意义 | 第54-55页 |
| 5.2 分时段定轨分析 | 第55-61页 |
| 5.2.1 数据分时段处理 | 第55页 |
| 5.2.2 二分之一数据定轨结果 | 第55-57页 |
| 5.2.3 三分之一数据定轨结果 | 第57-59页 |
| 5.2.4 四分之一数据定轨结果 | 第59-61页 |
| 5.3 对卫星轮替观测方案比较 | 第61-64页 |
| 5.4 小结 | 第64-66页 |
| 第六章 基于Ka观测模式的IGSO卫星定轨研究 | 第66-80页 |
| 6.1 星间链路观测模式 | 第66-68页 |
| 6.1.1 测量原理 | 第66-67页 |
| 6.1.2 Ka波段与其他波段比较 | 第67-68页 |
| 6.2 定轨解算 | 第68-77页 |
| 6.2.1 Ka波段与C波段在定轨中的区别 | 第68-69页 |
| 6.2.2 观测方法 | 第69页 |
| 6.2.3 定轨分析 | 第69-73页 |
| 6.2.4 估算经验加速度 | 第73-75页 |
| 6.2.5 太阳光压解算 | 第75-77页 |
| 6.3 小结 | 第77-80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0-84页 |
| 7.1 本文的主要工作与贡献 | 第80-82页 |
| 7.2 后续工作展望 | 第82-84页 |
| 参考文献 | 第84-88页 |
| 致谢 | 第88-90页 |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