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植物病害及其防治论文--侵(传)染性病害论文

芜菁花叶病毒编码蛋白与拟南芥AtSWEET1蛋白互作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前言第12-26页
    1 芜菁花叶病毒(TuMV)概况第12页
        1.1 芜菁花叶病毒生物学特性第12页
        1.2 芜菁花叶病毒分子生物学特性第12页
    2 Potyviruses编码蛋白研究进展第12-16页
        2.1 辅助成分蛋白酶(HC-Pro)第13-14页
        2.2 P3蛋白(P3)第14-15页
        2.3 病毒基因组连接蛋白(VPg)第15页
        2.4 核内含体a蛋白(NIa-Pro)第15-16页
    3 SWEET蛋白研究概况第16-20页
        3.1 SWEET的概述第16-17页
        3.2 SWEET蛋白的功能第17-20页
    4 植物病毒与寄主互作的分子机制及其研究方法第20-23页
        4.1 植物病毒与寄主互作的分子机制第20-21页
        4.2 植物病毒与寄主蛋白间互作的研究方法第21-23页
    5 实时荧光定量PCR的研究进展及其在植物中的应用第23-25页
        5.1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的原理第23页
        5.2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的检测方法第23-24页
        5.3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在植物中的应用第24-25页
    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25-26页
第2章 酵母双杂交验证TuMV编码蛋白与拟南芥AtSWEET1蛋白互作第26-40页
    1 材料第26-28页
        1.1 病毒样品第26页
        1.2 菌株和载体第26页
        1.3 生化及分子生物学试剂第26页
        1.4 主要试剂及配置第26-28页
        1.5 主要实验仪器第28页
    2 方法第28-35页
        2.1 酵母双杂交诱饵载体的构建第28-34页
        2.2 诱饵载体毒性及自激活的检测第34-35页
        2.3 共转化法验证蛋白间的互作第35页
    3 结果与分析第35-39页
        3.1 酵母双杂交诱饵载体的构建第35-36页
        3.2 重组质粒的PCR与双酶切验证第36-37页
        3.3 诱饵载体毒性及自激活的检测结果第37-38页
        3.4 共转化法验证TuMV编码蛋白与AtSWEET1蛋白间的相互作用第38-39页
    4 讨论第39-40页
第3章 双分子荧光互补验证TuMV编码蛋白与拟南芥AtSWEET1蛋白互作第40-50页
    1 材料第40-41页
        1.1 病毒样品第40页
        1.2 菌株和载体第40页
        1.3 生化及分子生物学试剂第40页
        1.4 主要试剂及配置第40-41页
        1.5 主要实验仪器第41页
    2 方法第41-46页
        2.1 BiFC重组载体的构建第41-44页
        2.2 农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转化第44页
        2.3 农杆菌侵染洋葱表皮细胞及双分子荧光互补观察第44-45页
        2.4 农杆菌浸润烟草及双分子荧光互补观察第45-46页
    3 结果与分析第46-49页
        3.1 重组质粒的PCR验证第46页
        3.2 BiFC验证NIa-Pro、HC-Pro、VPg与AtSWEET1在洋葱表皮互作第46-47页
        3.3 BiFC验证NIa-Pro、HC-Pro、VPg与AtSWEET1在烟草表皮互作第47-49页
    4 讨论第49-50页
第4章 免疫共沉淀验证TuMV编码蛋白与拟南芥AtSWEET1蛋白互作第50-58页
    1 材料第50-51页
        1.1 病毒样品第50页
        1.2 菌株和载体第50页
        1.3 生化及分子生物学试剂第50页
        1.4 主要试剂及配置第50-51页
        1.5 主要实验仪器第51页
    2 方法第51-55页
        2.1 Co-IP重组载体的构建第51-54页
        2.2 农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转化第54页
        2.3 免疫共沉淀(Co-IP)第54-55页
    3 结果第55-57页
        3.1 重组质粒的PCR验证第55-56页
        3.2 免疫共沉淀(Co-IP)第56-57页
    4 讨论第57-58页
第5章 TuMV编码蛋白间的互作第58-67页
    1 材料第58页
        1.1 病毒样品第58页
        1.2 菌株和载体第58页
        1.3 生化及分子生物学试剂第58页
        1.4 主要试剂及配置第58页
        1.5 主要实验仪器第58页
    2 方法第58-63页
        2.1 HC-Pro、VPg和NIa-Pro基因酵母双杂交猎物载体的构建第58-62页
        2.2 共转化验证HC-Pro、VPg和NIa-Pro蛋白同TuMV编码11 个蛋白互作第62页
        2.3 共转化法验证蛋白间的互作第62-63页
    3 结果与分析第63-65页
        3.1 酵母双杂交诱饵载体的构建第63-64页
        3.2 诱饵载体毒性及自激活的检测结果第64-65页
        3.3 共转化法验证TuMV编码蛋白自身及蛋白间的相互作用第65页
    4 讨论第65-67页
第6章 拟南芥受TuMV侵染后At SWEET蛋白家族表达分析第67-75页
    1 材料第67-68页
        1.1 菌株和载体第67页
        1.2 生化及分子生物学试剂第67页
        1.3 主要试剂及配置第67-68页
        1.4 主要实验仪器第68页
    2 方法第68-72页
        2.1 浸润法接种拟南芥第68页
        2.2 Real-Time PCR第68-72页
    3 结果与分析第72-73页
        3.1 检验病毒样品第72页
        3.2 AtSWEET基因家族表达量分析第72-73页
    4 讨论第73-75页
结论第75-76页
讨论第76-78页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展望第78-79页
参考文献第79-86页
作者简介第86-87页
致谢第87页

论文共8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跨模态人脸图像生成方法研究
下一篇:基于深度学习的问题分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