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引言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3 国内外研究文献评述 | 第12-13页 |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4页 |
1.4 创新点与不足 | 第14-15页 |
2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15-19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15-16页 |
2.1.1 农业科技金融 | 第15页 |
2.1.2 农业科技金融中介组织 | 第15页 |
2.1.3 农业科技金融中介组织平台概述 | 第15-16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16-19页 |
2.2.1 科技创新理论 | 第16-17页 |
2.2.2 金融发展理论 | 第17页 |
2.2.3 制度经济学理论 | 第17页 |
2.2.4 公共物品理论 | 第17-19页 |
3 建设农业科技金融中介组织平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 第19-25页 |
3.1 建设农业科技金融中介组织平台的必要性分析 | 第19-20页 |
3.1.1 中国农业科技金融的演化的必然趋势 | 第19-20页 |
3.1.2 在实践中解决“三农”问题的需要 | 第20页 |
3.2 建设农业科技金融中介组织平台的可行性分析 | 第20-25页 |
3.2.1 国家政策环境日趋完善,为平台提供政策保障 | 第20-22页 |
3.2.2 农业科技金融投入逐年增多,农业科技成果显著 | 第22-23页 |
3.2.3 农业科技金融中介组织的发展,为平台提供实践基础 | 第23-25页 |
4 农业科技金融中介组织平台建设的基本思路 | 第25-29页 |
4.1 农业科技金融中介组织平台的指导思想和设计原则 | 第25-26页 |
4.1.1 农业科技金融中介组织平台的指导思想 | 第25页 |
4.1.2 农业科技金融中介组织平台的设计原则 | 第25-26页 |
4.2 农业科技金融中介组织平台理论的建设方法 | 第26-27页 |
4.3 农业科技金融中介组织平台的架构与功能 | 第27-29页 |
4.3.1 农业科技金融中介组织平台的架构 | 第27-28页 |
4.3.2 农业科技金融中介组织平台的功能 | 第28-29页 |
5 农业科技金融中介组织平台的内容构成 | 第29-44页 |
5.1 农业科技金融中介组织平台的主体分析 | 第29-34页 |
5.1.1 服务需求分析 | 第30-31页 |
5.1.2 服务供给分析 | 第31-33页 |
5.1.3 平台建设形成的供需服务体系 | 第33-34页 |
5.2 农业科技金融中介组织平台的运行机制 | 第34-37页 |
5.2.1 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导向机制 | 第35-36页 |
5.2.2 科技资源整合机制 | 第36页 |
5.2.3 资本形成机制 | 第36-37页 |
5.2.4 合作互动和信息反馈机制 | 第37页 |
5.3 农业科技金融中介组织平台的运行支撑 | 第37-39页 |
5.3.1 组织管理 | 第37-38页 |
5.3.2 风险防范 | 第38页 |
5.3.3 信用评估 | 第38-39页 |
5.3.4 协同发展 | 第39页 |
5.4 农业科技金融中介组织平台的预期效果 | 第39-40页 |
5.5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案例分析 | 第40-44页 |
5.5.1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状况 | 第40-42页 |
5.5.2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平台的建设 | 第42-44页 |
6 农业科技金融中介组织平台建设的保障措施 | 第44-46页 |
6.1 完善法律制度环境 | 第44页 |
6.2 建设良性市场环境 | 第44页 |
6.3 引导市场资源分配 | 第44-45页 |
6.4 加快信用数据建设 | 第45-46页 |
7 结论及展望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1-52页 |
作者简介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