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符号说明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9页 |
1.1 引言 | 第13页 |
1.2 半导体光催化材料 | 第13-16页 |
1.2.1 半导体光催化的原理 | 第13-15页 |
1.2.2 半导体基复合材料的分类 | 第15-16页 |
1.2.3 光催化材料的发展趋势 | 第16页 |
1.3 氧化亚铜光催化材料 | 第16-20页 |
1.3.1 氧化亚铜的性质 | 第16-17页 |
1.3.2 氧化亚铜的制备方法 | 第17-20页 |
1.3.2.1 湿化学法 | 第17-19页 |
1.3.2.2 气相法 | 第19页 |
1.3.2.3 固相法 | 第19-20页 |
1.4 Cu_2O半导体的研究背景 | 第20页 |
1.5 本文选题思路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参考文献 | 第22-29页 |
第二章 多级结构的银-氧化亚铜/石墨烯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质研究 | 第29-60页 |
2.1 引言 | 第29-31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1-32页 |
2.2.1 材料与试剂 | 第31页 |
2.2.2 仪器 | 第31-32页 |
2.3 样品合成 | 第32-33页 |
2.3.1 合成球状银-氧化亚铜/石墨烯复合材料(Ag-Cu_2O/rGO) | 第32页 |
2.3.2 合成银-石墨烯-氧化亚铜复合材料(Ag-rGO-Cu_2O) | 第32页 |
2.3.3 合成不同石墨烯含量的银-氧化亚铜/石墨烯复合材料 | 第32-33页 |
2.3.4 合成不同银含量的银-氧化亚铜/石墨烯复合材料 | 第33页 |
2.3.5 合成氧化亚铜、氧化亚铜/石墨烯和银-氧化亚铜 | 第33页 |
2.4 样品的光催化实验 | 第33-34页 |
2.5 结果与讨论 | 第34-51页 |
2.5.1 银-氧化亚铜/石墨烯复合材料的表征 | 第34-40页 |
2.5.2 银-氧化亚铜/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形成 | 第40-41页 |
2.5.3 银-氧化亚铜/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光学性质 | 第41-42页 |
2.5.4 银-氧化亚铜/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光催化性能 | 第42-47页 |
2.5.5 银-氧化亚铜/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光催化机理探究 | 第47-51页 |
2.6 结论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60页 |
第三章 具有高效可见光催化性能的氧化锌/氧化亚铜的制备 | 第60-75页 |
3.1 引言 | 第60-61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61-62页 |
3.2.1 材料与试剂 | 第61页 |
3.2.2 仪器 | 第61-62页 |
3.3 样品合成 | 第62-63页 |
3.3.1 合成氧化锌/氧化亚铜复合材料(ZnO/Cu_2O) | 第62页 |
3.3.2 合成不同氧化锌含量的氧化锌/氧化亚铜复合材料 | 第62页 |
3.3.3 合成氧化锌(ZnO) | 第62-63页 |
3.3.4 合成氧化亚铜纳米球(Cu_2O) | 第63页 |
3.4 样品的光催化实验 | 第63页 |
3.5 结果与讨论 | 第63-71页 |
3.5.1 氧化亚铜、氧化锌及氧化锌/氧化亚铜的结构与形貌 | 第63-65页 |
3.5.2 氧化锌/氧化亚铜复合材料的形成 | 第65-68页 |
3.5.3 氧化锌/氧化亚铜复合材料的光学性质 | 第68-69页 |
3.5.4 ZnO/Cu_2O复合材料的光催化性能测试 | 第69-71页 |
3.5.5 ZnO/Cu_2O复合材料的光催化机理解释 | 第71页 |
3.6 结论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5-77页 |
致谢 | 第77-7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9-80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倩况表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