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2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3-15页 |
(一)国内外对教育数据应用的高度重视 | 第13页 |
(二)提升教师数据应用能力的重要性 | 第13-14页 |
(三)数据技术应用支持下的课堂教学变革 | 第14页 |
(四)探讨信息技术教师课堂数据应用的重要意义 | 第14-15页 |
二、研究目标与内容 | 第15-17页 |
(一)研究目标 | 第15-16页 |
(二)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三、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17页 |
(二)实践意义 | 第17-18页 |
(三)技术研发意义 | 第18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一)研究资料获取方法 | 第18页 |
(二)研究资料分析方法 | 第18-19页 |
(三)教学实践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五、研究相关概念辨析 | 第20-22页 |
第二章 研究综述 | 第22-42页 |
一、教师数据应用研究现状 | 第22-32页 |
(一)教师应用的数据类型 | 第22-24页 |
(二)教师应用数据的价值 | 第24-26页 |
(三)影响教师应用数据的因素 | 第26-31页 |
(四)教师有效应用数据的特征 | 第31-32页 |
二、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现状与问题 | 第32-36页 |
(一)学科建设现状与问题 | 第33-34页 |
(二)师资队伍建设现状与问题 | 第34-35页 |
(三)课堂教学现状与问题 | 第35-36页 |
三、信息技术支持的课堂数据应用研究现状 | 第36-39页 |
(一)课堂数据技术工具应用现状 | 第37-38页 |
(二)信息技术支持的课堂数据应用价值 | 第38-39页 |
四、研究述评 | 第39-42页 |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第42-65页 |
一、研究目的与研究问题 | 第42页 |
二、研究设计与实施 | 第42-65页 |
(一)研究方法的选择 | 第42-44页 |
(二)研究样本的确定 | 第44-47页 |
(三)访谈提纲设计 | 第47-49页 |
(四)访谈实施与资料整理 | 第49-50页 |
(五)资料分析方法与过程 | 第50-60页 |
(六)研究的信度和效度 | 第60-64页 |
(七)研究伦理 | 第64-65页 |
第四章 信息技术教师课堂数据应用现状分析 | 第65-96页 |
一、教师课堂数据应用过程现状分析 | 第65-70页 |
(一)行为表现数据应用过程 | 第65-67页 |
(二)作业作品数据应用过程 | 第67-69页 |
(三)教师课堂数据应用过程小结与反思 | 第69-70页 |
二、教师课堂数据应用意图现状分析 | 第70-77页 |
(一)支持知晓以优化教学决策 | 第70-72页 |
(二)规范评价以引起师生关注 | 第72-73页 |
(三)收集作品以作为评定参考和教学案例 | 第73-74页 |
(四)实时互动以激励教学参与 | 第74-75页 |
(五)选拔优生以推进教学比赛 | 第75-76页 |
(六)教师课堂数据应用意图小结与反思 | 第76-77页 |
三、教师课堂数据应用环境现状分析 | 第77-85页 |
(一)信息技术学科环境现状分析 | 第77-81页 |
(二)校内组织环境现状分析 | 第81-83页 |
(三)课堂教学环境现状分析 | 第83-84页 |
(四)教师课堂数据应用环境小结与反思 | 第84-85页 |
四、教师课堂数据应用需求现状分析 | 第85-94页 |
(一)学科发展方面的应用需求 | 第85-87页 |
(二)技术平台方面的应用需求 | 第87-90页 |
(三)培训指导方面的应用需求 | 第90-92页 |
(四)协作应用方面的应用需求 | 第92-94页 |
(五)教师课堂数据应用需求小结与反思 | 第94页 |
五、本章小结 | 第94-96页 |
第五章 信息技术教师课堂数据应用影响因素分析 | 第96-123页 |
一、影响因素提及情况整体分析 | 第96-101页 |
(一)教师提及的影响因素概况 | 第96-97页 |
(二)不同性别教师对影响因素的关注情况 | 第97-98页 |
(三)不同学历教师对影响因素的关注情况 | 第98页 |
(四)不同授课阶段教师对影响因素的关注情况 | 第98-99页 |
(五)不同职称教师对影响因素的关注情况 | 第99-100页 |
(六)影响因素提及情况分析小结与启示 | 第100-101页 |
二、不同层面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101-116页 |
(一)学科层面影响因素分析 | 第101-103页 |
(二)教师层面影响因素分析 | 第103-107页 |
(三)学生层面影响因素分析 | 第107-110页 |
(四)组织环境层面影响因素分析 | 第110-112页 |
(五)支助层面影响因素分析 | 第112-116页 |
三、影响因素解释结构模型构建 | 第116-121页 |
(一)根据影响因素间的相互关系建立邻接矩阵 | 第116-118页 |
(二)计算可达矩阵并进行分解 | 第118-120页 |
(三)建立影响因素解释结构模型 | 第120-121页 |
四、本章小结 | 第121-123页 |
第六章 促进信息技术教师课堂数据应用的策略与建议 | 第123-142页 |
一、发掘数据应用价值,更新课堂数据应用观念 | 第123-127页 |
(一)以学生发展深化数据应用价值认识 | 第123-125页 |
(二)以数据优势特征探究数据应用价值 | 第125-126页 |
(三)以课堂技术工具提升数据应用价值 | 第126-127页 |
二、回归学科教学本质,探究课堂数据应用导向 | 第127-130页 |
(一)以评价管理为导向的课堂数据应用 | 第128-129页 |
(二)以优化探索为导向的课堂数据应用 | 第129-130页 |
三、洞悉教师专业发展方向,提升教师数据素养 | 第130-133页 |
(一)加强政策引导,将数据素养引进教育领域的话语空间 | 第130页 |
(二)培育数据能力,支持教师应用数据改进教学 | 第130-131页 |
(三)优化数据系统,促进教师应用系统数据绩效的提升 | 第131-132页 |
(四)开展数据对话,推进学校协作型数据文化的建设 | 第132页 |
(五)创新资源建设,构建教师应用数据的服务支撑体系 | 第132-133页 |
四、整合课堂技术力量,优化数据应用过程 | 第133-137页 |
(一)面向不同表现数据的技术整合 | 第133-134页 |
(二)面向不同教学用途的技术整合 | 第134-135页 |
(三)面向教师数据应用辅助的技术整合 | 第135-136页 |
(四)基于云模块应用的技术整合与数据连通 | 第136-137页 |
五、推进多方数据参与,构建数据支持的学习共同体 | 第137-140页 |
(一)数据涵义的协商建构,激发共同体成员的协作参与 | 第138-139页 |
(二)数据媒介的多元对话,增进共同体成员的互动反思 | 第139-140页 |
(三)数据导向的多重观照,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 | 第140页 |
六、本章小结 | 第140-142页 |
第七章 信息技术教师课堂数据应用促进策略干预实践——以“技术整合”策略为例 | 第142-163页 |
一、实践目标与实践流程 | 第142-143页 |
(一)实践目标 | 第142-143页 |
(二)实践流程 | 第143页 |
二、实践背景与前期准备 | 第143-146页 |
(一)实践教师与实践对象的选取 | 第143-144页 |
(二)教学实践方案 | 第144-145页 |
(三)教学实践环境 | 第145-146页 |
三、实践干预过程 | 第146-152页 |
(一)“问卷星”随堂知识检测 | 第146-150页 |
(二)“班级优化大师”记录学习表现 | 第150-152页 |
四、实践结果分析 | 第152-160页 |
(一)教学实践数据收集与处理 | 第152-155页 |
(二)学生课堂学习表现分析 | 第155-156页 |
(三)课堂数据工具应用满意度分析 | 第156-157页 |
(四)实践教师个人访谈 | 第157-160页 |
五、实践结论与反思 | 第160-162页 |
(一)实践结论 | 第160页 |
(二)实践反思 | 第160-162页 |
六、本章小结 | 第162-163页 |
第八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第163-168页 |
一、研究总结 | 第163-165页 |
(一)信息技术教师课堂数据应用现状与影响因素研究结论 | 第163-164页 |
(二)信息技术教师课堂数据应用的促进策略研究结论 | 第164页 |
(三)信息技术教师课堂数据应用的促进策略干预实践研究结论 | 第164-165页 |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165-168页 |
(一)研究不足 | 第165页 |
(二)研究展望 | 第165-168页 |
参考文献 | 第168-174页 |
附录 | 第174-177页 |
附录1 半结构化访谈提纲 | 第174-175页 |
附录2 学生课堂表现调查问卷 | 第175-177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 第177-178页 |
致谢 | 第1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