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绪论 | 第10-2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3页 |
1.1.1 我国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发展 | 第10-11页 |
1.1.2 高等职业教育的概念与特征 | 第11-13页 |
1.2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3 研究现状总结 | 第15-16页 |
1.3 研究范围和对象 | 第16-20页 |
1.3.1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 | 第16页 |
1.3.2 汽车类专业 | 第16-18页 |
1.3.3 实训空间 | 第18-19页 |
1.3.4 模式及设计 | 第19-20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1-22页 |
1.5.1 研究目的 | 第21-22页 |
1.5.2 研究意义 | 第22页 |
1.6 研究方法及框架 | 第22-24页 |
2.高职院校汽车类专业的发展及其实训空间的影响因素 | 第24-40页 |
2.1 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对汽车专业教育的影响 | 第24-26页 |
2.2 高职院校汽车类专业及其实训空间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 第26-31页 |
2.2.1 高职院校汽车类专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 第26-30页 |
2.2.3 高职院校汽车类专业实训空间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 第30-31页 |
2.3 高职院校汽车类专业实训教学的特点 | 第31-35页 |
2.3.1 高等职业汽车类专业的特点 | 第32-33页 |
2.3.2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汽车类专业实训教学的特点 | 第33-35页 |
2.4 高职院校汽车类专业实训空间的影响因素 | 第35-38页 |
2.4.1 实训设备 | 第35-36页 |
2.4.2 使用人数 | 第36-37页 |
2.4.3 教学模式 | 第37页 |
2.4.4 其他相关因素 | 第37-3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3.高职院校汽车类专业实训空间现状调研及分析 | 第40-94页 |
3.1 调研概况 | 第40-42页 |
3.2 陕西JT职业技术学院 | 第42-52页 |
3.2.1 学校建设概况与布局分析 | 第42-43页 |
3.2.2 汽车类专业基本建设概况 | 第43-46页 |
3.2.3 汽车类专业实训空间现状 | 第46-49页 |
3.2.4 实训空间使用总结 | 第49-52页 |
3.3 XY职业技术学院 | 第52-62页 |
3.3.1 学校建设概况与布局分析 | 第53页 |
3.3.2 汽车类专业基本建设概况 | 第53-56页 |
3.3.3 汽车类专业实训空间现状 | 第56-59页 |
3.3.4 实训空间使用总结 | 第59-62页 |
3.4 西安HK职业技术学院 | 第62-73页 |
3.4.1 学校建设概况与布局分析 | 第62-64页 |
3.4.2 汽车类专业基本建设概况 | 第64-66页 |
3.4.3 调研对象实训空间现状 | 第66-70页 |
3.4.4 实训空间使用总结 | 第70-73页 |
3.5 西安QCKJ职业学院 | 第73-82页 |
3.5.1 学校建设概况与布局分析 | 第73-74页 |
3.5.2 汽车类专业基本建设概况 | 第74-77页 |
3.5.3 汽车类专业实训空间现状 | 第77-81页 |
3.5.4 实训空间使用总结 | 第81-82页 |
3.6 上海JT职业技术学院 | 第82-89页 |
3.6.1 学校建设概况与布局分析 | 第82-83页 |
3.6.2 汽车类专业象基本建设概况 | 第83-85页 |
3.6.3 汽车类专业实训空间现状 | 第85-88页 |
3.6.4 实训空间使用总结 | 第88-89页 |
3.7 五所院校调研基本数据总结 | 第89-92页 |
3.8 调研小结 | 第92-94页 |
4.高职院校汽车类专业实训空间模式及平面布局设计研究 | 第94-128页 |
4.1 实训空间规划布局模式 | 第94-98页 |
4.1.1 影响实训空间规划布局的因素 | 第94-96页 |
4.1.2 汽车类专业实训用房规划布局模式 | 第96-98页 |
4.2 实训空间的分类 | 第98-100页 |
4.3 实训空间的组合模式 | 第100-109页 |
4.3.1 厂房式汽车实训空间组合模式 | 第100-103页 |
4.3.2 内廊式柱网中的汽车实训空间组合模式 | 第103-106页 |
4.3.3 大进深柱网中的汽车实训空间组合模式 | 第106-109页 |
4.4 各类实训空间组成内容与平面布局设计 | 第109-127页 |
4.4.1 影响实训空间组成内容与平面布局设计的因素 | 第109-110页 |
4.4.2 总成实训空间组成内容与平面布局设计 | 第110-116页 |
4.4.3 整车实训空间组成内容与平面布局设计 | 第116-121页 |
4.4.4 总成与整车综合实训空间组成内容与平面布局设计 | 第121-123页 |
4.4.5 细部设计要点 | 第123-12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27-128页 |
5.实训用房利用率及生均指标研究 | 第128-144页 |
5.1 实训用房利用率研究 | 第128-136页 |
5.1.1 实训用房利用率的影响因素 | 第128-130页 |
5.1.2 实训用房利用率分析 | 第130-135页 |
5.1.3 实训用房利用率的建议 | 第135-136页 |
5.2 生均指标研究 | 第136-142页 |
5.2.1 生均指标现状 | 第136-138页 |
5.2.2 生均指标的影响因素 | 第138-140页 |
5.2.3 生均指标的调节 | 第140-142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142-144页 |
6.结论 | 第144-152页 |
6.1 本研究结论 | 第144-150页 |
6.1.1 汽车类专业实训空间模式及平面布局设计 | 第144-148页 |
6.1.2 汽车类专业实训用房利用率建议 | 第148-149页 |
6.1.3 汽车类专业实训空间生均指标 | 第149-150页 |
6.2 研究展望及不足 | 第150-152页 |
6.2.1 本研究的不足 | 第150页 |
6.2.2 研究展望 | 第150-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152-156页 |
表录 | 第156-158页 |
图录 | 第158-162页 |
在读期间参与实践和研究 | 第162-164页 |
附录 | 第164-170页 |
致谢 | 第1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