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绪论 | 第10-17页 |
·问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问题研究的背景 | 第10-11页 |
·问题研究的意义 | 第11页 |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1-15页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本文的研究方法及重点解决的问题 | 第15-17页 |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本文重点解决的问题 | 第16-17页 |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法律化的必要性 | 第17-27页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道德的失范 | 第17-22页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失范 | 第17-20页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失范的原因分析 | 第20-22页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法律化的必要性 | 第22-27页 |
·道德法律化的内涵界定 | 第22-23页 |
·道德法律化的必要性 | 第23-27页 |
3 道德法律化的理论依据与现实基础 | 第27-40页 |
·道德法律化的理论依据分析 | 第27-31页 |
·道德和法律都含有"义务"的内容 | 第27-28页 |
·道德和法律都具有相对普适性特征 | 第28页 |
·道德和法律的价值具有趋同性 | 第28-29页 |
·道德和法律的调节手段具有共通性 | 第29-30页 |
·道德和法律的调控范围具有相容性 | 第30-31页 |
·道德法律化的现实基础分析 | 第31-40页 |
·市场经济:道德法律化的经济基础 | 第31-32页 |
·法治治理:道德法律化的政治基础 | 第32-33页 |
·市民社会:道德法律化的社会基础 | 第33-35页 |
·以人为本:道德法律化的人文基础 | 第35-36页 |
·价值同构:道德法律化的价值基础 | 第36-37页 |
·立法民主:道德法律化的制度基础 | 第37-38页 |
·实践经验:道德法律化的实践基础 | 第38-40页 |
4 道德法律化的范围分析 | 第40-53页 |
·道德法律化存在范围的原因分析 | 第40-44页 |
·两者内涵的差异 | 第40-41页 |
·两者功能的差异 | 第41-42页 |
·两者属性和调整对象不同 | 第42页 |
·两者惩罚的特点和效果不同 | 第42-43页 |
·"泛法律主义"的影响 | 第43-44页 |
·确认道德法律化范围的基本原则 | 第44-47页 |
·公认的基本道德确认原则 | 第44-45页 |
·具体的行为要求确认原则 | 第45-46页 |
·道德法律化的适度性原则 | 第46-47页 |
·道德法律化范围的具体分析 | 第47-53页 |
·社会公德的法律化 | 第47-50页 |
·职业道德的法律化 | 第50-51页 |
·家庭道德的法律化 | 第51-53页 |
5 道德法律化的现实构想 | 第53-65页 |
·为道德立法是实现道德法律化的最主要和最基本的途径 | 第53-59页 |
·通过道德立法实现道德法律化的理论分析 | 第53-55页 |
·通过道德立法实现道德法律化的实证考察 | 第55-59页 |
·法律移植是道德法律化的必要和有效途径 | 第59-63页 |
·法律移植是道德法律化的必要和有效途径的理论分析 | 第59-61页 |
·法律移植是道德法律化必要和有效途径的实证考察 | 第61-63页 |
·道德法律化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 第63-65页 |
6 结语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后记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