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前言 | 第9-10页 |
1.1.选题依据 | 第9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2.文献综述 | 第10-22页 |
2.1.肩胛骨的解剖学结构 | 第10-16页 |
2.1.1 肩胛骨的形态特征 | 第10-11页 |
2.1.2 肩胛骨处的肌肉 | 第11页 |
2.1.3 肩胛骨稳定肌 | 第11-13页 |
2.1.4 肩胛骨处的关节 | 第13-15页 |
2.1.5 肩胛骨的运动 | 第15-16页 |
2.2 肩胛骨稳定性研究 | 第16-20页 |
2.2.1 肩胛骨稳定性的作用研究 | 第16-17页 |
2.2.2 肩胛骨稳定性的测试与训练研究 | 第17-19页 |
2.2.3 肩胛骨稳定性与肩关节损伤 | 第19-20页 |
2.3 关于排球扣球挥臂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2.3.1 扣球挥臂技术的作用 | 第20页 |
2.3.2 扣球挥臂技术的解剖学分析 | 第20-21页 |
2.3.3 排球扣球挥臂击球技术的运动生物力学分析 | 第21-22页 |
3.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22-32页 |
3.1 研究对象 | 第22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22页 |
3.2.1.文献资料法 | 第22页 |
3.2.2.专家问卷法 | 第22页 |
3.3 实验法 | 第22-32页 |
3.3.1 实验时间 | 第22-23页 |
3.3.2 实验地点 | 第23页 |
3.3.3 实验器材 | 第23页 |
3.3.4 实验对象 | 第23-24页 |
3.3.5 实验方案 | 第24-25页 |
3.3.6 实验分组 | 第25-28页 |
3.3.7 实验测试方法与要求 | 第28-29页 |
3.3.8 训练方法与负荷 | 第29-32页 |
3.3.9 实验控制 | 第32页 |
3.4 数理统计法 | 第32页 |
4.结果与分析 | 第32-41页 |
4.1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测试成绩比较分析 | 第32-38页 |
4.1.1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测试成绩 | 第32-34页 |
4.1.2 实验后测试成绩比较分析 | 第34-35页 |
4.1.3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测试指标变化值的比较分析 | 第35-38页 |
4.2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测试成绩变化的比较分析 | 第38-41页 |
4.2.1 实验前后实验组测试成绩变化的比较分析 | 第38-40页 |
4.2.2 实验前后对照组测试成绩变化的比较分析 | 第40-41页 |
小结 | 第41页 |
5.结论与建议 | 第41-43页 |
5.1 结论 | 第41-42页 |
5.2 建议 | 第42-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附录 | 第47-69页 |
附件 1 | 第47-49页 |
附件 2 | 第49-63页 |
附件 3 | 第63-65页 |
附件 4 | 第65-69页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