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7页 |
1.1 钛的基本性质和用途 | 第10-11页 |
1.2 钛资源的分布及特点 | 第11-14页 |
1.2.1 钛资源简介 | 第11页 |
1.2.2 世界钛资源的分布及特点 | 第11-13页 |
1.2.3 中国钛资源的分布及特点 | 第13-14页 |
1.3 矿物晶体结构及表面组分与可浮性的关系 | 第14-16页 |
1.3.1 矿物晶体结构 | 第14-16页 |
1.3.2 矿物表面组分与可浮性的关系 | 第16页 |
1.4 钛铁矿选矿研究现状 | 第16-26页 |
1.4.1 钛铁矿选矿工艺 | 第16-19页 |
1.4.2 钛铁矿浮选药剂 | 第19-24页 |
1.4.3 微细粒钛铁矿回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 第24-26页 |
1.5 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6-27页 |
第二章 矿样、试剂与仪器、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7-38页 |
2.1 试验矿样的制备 | 第27-30页 |
2.2 试验所用药剂与仪器设备 | 第30-31页 |
2.3 研究思路与内容 | 第31-33页 |
2.4 研究方法 | 第33-38页 |
第三章 钛铁矿和钛辉石单矿物及人工混合矿浮选试验 | 第38-52页 |
3.1 常规捕收剂对钛铁矿和钛辉石单矿物可浮性的影响 | 第38-43页 |
3.1.1 油酸钠的捕收性能 | 第38-40页 |
3.1.2 苯甲羟肟酸的捕收性能 | 第40-41页 |
3.1.3 MOS的捕收性能 | 第41-43页 |
3.2 新型捕收剂SK-1简介及其对钛铁矿和钛辉石可浮性的影响 | 第43-49页 |
3.2.1 新型捕收剂SK-1简介 | 第43-44页 |
3.2.2 SK-1的捕收性能 | 第44-45页 |
3.2.3 SK-1捕收剂体系下不同抑制剂对钛铁矿钛和辉石单矿物可浮性的影响 | 第45-49页 |
3.3 人工混合矿试验 | 第49-51页 |
3.3.1 人工混合矿pH条件试验 | 第49-50页 |
3.3.2 人工混合矿浮选试验 | 第50-5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四章 实际矿石浮选试验 | 第52-60页 |
4.1 实际矿石性质 | 第52-53页 |
4.2 浮钛粗选条件试验 | 第53-56页 |
4.2.1 pH条件试验 | 第54-55页 |
4.2.2 抑制剂用量试验 | 第55页 |
4.2.3 捕收剂用量试验 | 第55-56页 |
4.3 微细粒钛铁矿全流程开路试验 | 第56-57页 |
4.4 微细粒钛铁矿全流程闭路试验 | 第57-5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五章 药剂作用机理研究 | 第60-75页 |
5.1 浮选体系溶液化学分析 | 第60-64页 |
5.2 捕收剂在钛铁矿表面的吸附方式研究 | 第64-73页 |
5.2.1 矿物表面电性变化研究 | 第64-67页 |
5.2.2 吸附量的分析 | 第67页 |
5.2.3 红外光谱分析 | 第67-69页 |
5.2.4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 第69-73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