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23页 |
1.1 引言 | 第11页 |
1.2 聚酰亚胺 | 第11-17页 |
1.2.1 聚酰亚胺的历史 | 第11-12页 |
1.2.2 聚酰亚胺的分类及性能 | 第12-14页 |
1.2.3 聚酰亚胺的合成 | 第14-16页 |
1.2.4 聚酰亚胺的应用 | 第16-17页 |
1.3 低温酰亚胺化法制备聚酰亚胺的分类 | 第17-18页 |
1.3.1 采用具有催化作用的溶剂进行一步法合成 | 第17-18页 |
1.3.2 进行分子设计 | 第18页 |
1.3.3 加入酰亚胺化催化剂 | 第18页 |
1.4 催化剂的选择 | 第18-20页 |
1.4.1 羟基酸类催化体系 | 第18-19页 |
1.4.2 有机碱类催化体系 | 第19-20页 |
1.5 低温酰亚胺化法制备聚酰亚胺的应用 | 第20-22页 |
1.5.1 用于液晶显示中的取向剂 | 第20-21页 |
1.5.2 用于非线性光学材料 | 第21页 |
1.5.3 用于半导体的封装材料 | 第21页 |
1.5.4 用于柔性覆铜板的制造 | 第21-22页 |
1.6 本课题的主要目标及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2 固化催化剂对聚酰胺酸固化反应及聚酰亚胺性能的影响 | 第23-35页 |
2.1 引言 | 第23-24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4-26页 |
2.2.1 实验原料和仪器 | 第24-25页 |
2.2.2 聚酰胺酸的合成 | 第25页 |
2.2.3 聚酰胺酸的酰亚胺化 | 第25-26页 |
2.2.4 测试与表征 | 第26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6-34页 |
2.3.1 不同的固化催化剂对聚酰胺酸酰亚胺化反应的影响 | 第26-30页 |
2.3.2 固化催化剂对聚酰亚胺薄膜机械性能的影响 | 第30页 |
2.3.3 固化催化剂对聚酰亚胺热稳定性能的影响 | 第30-32页 |
2.3.4 PI/QL薄膜成分分析及薄膜中QL的去除 | 第32-3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3 催化条件对喹啉催化聚酰胺酸固化反应的影响 | 第35-42页 |
3.1 引言 | 第35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5-37页 |
3.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 第35-36页 |
3.2.2 聚酰胺酸的合成 | 第36页 |
3.2.3 聚酰胺酸的催化酰亚胺化 | 第36-37页 |
3.2.4 聚酰亚胺薄膜的制备 | 第37页 |
3.2.5 测试与表征 | 第37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7-40页 |
3.3.1 QL用量对QL催化反应的影响 | 第37-38页 |
3.3.2 不同溶剂对QL催化反应的影响 | 第38-39页 |
3.3.3 聚酰胺酸固含量对QL催化反应的影响 | 第39页 |
3.3.4 聚酰胺酸固含量对聚酰亚胺薄膜性能的影响 | 第39-4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4 利用固化催化剂成核作用制备高结晶度聚酰亚胺材料方法的探究 | 第42-58页 |
4.1 引言 | 第42-43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43-46页 |
4.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 第43-44页 |
4.2.2 聚酰胺酸的合成 | 第44页 |
4.2.3 聚酰胺酸、固化催化剂的混合 | 第44页 |
4.2.4 聚酰亚胺薄膜的制备 | 第44-45页 |
4.2.5 测试与表征 | 第45-46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6-56页 |
4.3.1 QL和PHA的协同催化对BPDA-ODA型聚酰胺酸固化反应的影响 | 第46-47页 |
4.3.2 PHA的加入对PHA180-2聚集态结构的影响 | 第47-48页 |
4.3.3 PHA的加入对PI360-2聚集态结构的影响 | 第48-50页 |
4.3.4 180℃恒温热处理的必要性:PHA的成核效应 | 第50-52页 |
4.3.5 PHA的加入对聚酰亚胺机械性能的影响 | 第52-54页 |
4.3.6 PHA的加入对PI360-2的热稳定性能和微观结构的影响 | 第54-5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5 结论 | 第58-60页 |
5.1 本课题的主要结论 | 第58-59页 |
5.2 尚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7页 |
附录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