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概念界定 | 第10页 |
1.2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5 创新之处 | 第14页 |
1.6 不足之处 | 第14-16页 |
第二章 有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背景和理论来源 | 第16-24页 |
2.1 有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背景 | 第16-18页 |
2.1.1 生态环境危机凸显 | 第16-17页 |
2.1.2 经济增长濒临极限 | 第17页 |
2.1.3 阶层固化日趋严重 | 第17-18页 |
2.2 有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 | 第18-24页 |
2.2.1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角 | 第18-19页 |
2.2.2 不断发展的有机型科学 | 第19-20页 |
2.2.3 中国的传统哲学与文化 | 第20-21页 |
2.2.4 怀特海的过程哲学思想 | 第21-24页 |
第三章 有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张和价值诉求 | 第24-37页 |
3.1 有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张 | 第24-29页 |
3.1.1 政治理论:批判现行资本主义政治理念 | 第24-26页 |
3.1.2 经济理论:实施新型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 第26-28页 |
3.1.3 教育革新:超越价值中立型的教育范式 | 第28-29页 |
3.2 有机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诉求 | 第29-37页 |
3.2.1 取缔资本主义的虚假公正 | 第30-32页 |
3.2.2 超越个人主义的共同福祉 | 第32-34页 |
3.2.3 建立有机构成的生态文明 | 第34-37页 |
第四章 有机马克思主义实践方案的宏观构架与微观指向 | 第37-44页 |
4.1 有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方案—宏观构架 | 第37-40页 |
4.1.1 改变国家利益导向的决策模式 | 第37-38页 |
4.1.2 变革财富日益集中的经济模式 | 第38-39页 |
4.1.3 打破非正义性原则的分配模式 | 第39-40页 |
4.2 有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方案—微观指向 | 第40-44页 |
4.2.1 推广生态型可持续农业生产 | 第40-41页 |
4.2.2 实施本土化生产的工业发展 | 第41-42页 |
4.2.3 建立基于信贷经营的金融业 | 第42-44页 |
第五章 有机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意义与理论缺失 | 第44-52页 |
5.1 有机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意义 | 第44-47页 |
5.1.1 改变唯GDP增长的经济发展 | 第44-45页 |
5.1.2 重视低收入群体的环境权利 | 第45-46页 |
5.1.3 要坚持因地制宜的政策选择 | 第46页 |
5.1.4 善于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 | 第46-47页 |
5.2 有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缺失 | 第47-52页 |
5.2.1 非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本质 | 第47-49页 |
5.2.2 逻辑构架具有内在悖论性 | 第49-50页 |
5.2.3 乌托邦性质的理念和价值 | 第50-52页 |
结语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