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锂离子电池组SOC预估及一致性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英文摘要 | 第4-9页 |
| 1 绪论 | 第9-23页 |
| ·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源的发展趋势 | 第9-10页 |
| ·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 | 第9-10页 |
| ·动力电源的发展趋势 | 第10页 |
| ·锂电池发展概述及其应用现状 | 第10-14页 |
| ·锂电池发展概述 | 第10-11页 |
| ·锂离子电池组的应用现状 | 第11-14页 |
| ·锂电池荷电状态(SOC)预估方法与能量管理现状 | 第14-17页 |
| ·目前国内外电池SOC预估的常用方法 | 第14-16页 |
| ·电池SOC估算方法所存在的问题 | 第16-17页 |
| ·动力电池组均衡管理现状 | 第17-20页 |
| ·电池组均衡管理的作用 | 第17页 |
| ·电池组均衡管理现状 | 第17-20页 |
| ·动力电池组应用存在的问题 | 第20页 |
| ·课题来源和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20-23页 |
| ·课题来源 | 第20页 |
|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20-23页 |
| 2 磷酸铁锂动力电池性能实验分析 | 第23-41页 |
| ·磷酸铁锂动力电池的结构特点 | 第23-24页 |
| ·磷酸铁锂电池的工作原理 | 第24页 |
| ·磷酸铁锂动力电池的性能参数 | 第24-28页 |
| ·电池开路电压和工作电压 | 第25-26页 |
| ·电池内阻 | 第26页 |
| ·电池的容量与比容量 | 第26-27页 |
| ·电池的能量和比能量 | 第27-28页 |
| ·电池的功率和比功率 | 第28页 |
| ·电池的荷电状态和放电深度 | 第28页 |
| ·磷酸铁锂动力电池的性能实验 | 第28-30页 |
| ·实验设备与实验台 | 第28-29页 |
| ·实验内容和实验流程 | 第29-30页 |
| ·磷酸铁锂电池性能分析 | 第30-40页 |
| ·电池充电特性 | 第30-32页 |
| ·电池放电特性 | 第32-35页 |
| ·电池开路电压特性 | 第35-36页 |
| ·电池内阻特性 | 第36-38页 |
| ·电池效率特性 | 第38-40页 |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 3 锂动力电池组荷电状态的预估 | 第41-51页 |
| ·电池荷电状态的定义 | 第41-42页 |
| ·锂离子电池等效电路模型 | 第42-43页 |
| ·锂离子电池PNGV 等效电路模型 | 第42-43页 |
| ·建立PNGV 动态模型的状态方程 | 第43页 |
| ·电池模型精度检验 | 第43-47页 |
| ·模型参数识别实验 | 第44页 |
| ·计算电池模型参数 | 第44-46页 |
| ·电池端电压仿真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 第46-47页 |
| ·基于PNGV等效电池模型的SOC计算方法 | 第47-48页 |
| ·本章小结 | 第48-51页 |
| 4 锂电池的放电仿真与实验分析 | 第51-63页 |
| ·锂电池放电SOC的仿真建模 | 第51-53页 |
| ·锂电池SOC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51-52页 |
| ·模型仿真参数的确定 | 第52-53页 |
| ·锂电池放电仿真和实验结果对比分析 | 第53-56页 |
| ·恒流放电工况 | 第53-54页 |
| ·变电流放电工况 | 第54-56页 |
| ·基于ADVISOR电动汽车锂电池组性能仿真 | 第56-61页 |
| ·整车主要技术参数 | 第56页 |
| ·基于ADVISOR的电动车整车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56-60页 |
| ·仿真结果 | 第60-61页 |
|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 5 锂离子电池组的一致性研究 | 第63-79页 |
| ·电池组不一致性分析 | 第63-68页 |
| ·电池组产生差异性的原因 | 第63-65页 |
| ·电池组不一致判断条件 | 第65-67页 |
| ·电池组选配方法 | 第67-68页 |
| ·电池组循环寿命研究 | 第68-71页 |
| ·电池组充放电循环实验 | 第68-70页 |
| ·电池组循环寿命衰减原因分析 | 第70-71页 |
| ·锂离子电池电压检测电路设计 | 第71-74页 |
| ·检测电路对电池一致性的影响 | 第71-72页 |
| ·电压检测存在的问题 | 第72-73页 |
| ·电压检测电路 | 第73-74页 |
| ·均衡性充电研究 | 第74-77页 |
| ·静态均衡充电系统 | 第76页 |
| ·静态均衡充电系统组成 | 第76页 |
| ·静态均衡充电方法 | 第76-77页 |
|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79-81页 |
| ·本文主要的结论 | 第79-80页 |
| ·研究展望 | 第80-81页 |
| 致谢 | 第81-83页 |
| 参考文献 | 第83-87页 |
| 附录 | 第87页 |
| 附录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7页 |
| 附录B: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