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9-10页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10-19页 |
1.1 肝纤维化的病因及发生机制 | 第10页 |
1.1.1 肝纤维化的病因 | 第10页 |
1.1.2 肝纤维化的形成机制 | 第10页 |
1.1.3 乙肝与肝纤维化的关系 | 第10页 |
1.2 肝纤维化的诊断技术 | 第10-13页 |
1.2.1 组织病理学检查 | 第10-11页 |
1.2.2 直接血清标志物 | 第11页 |
1.2.3 血清学诊断模型 | 第11-12页 |
1.2.4 肝纤维化形成相关的细胞因子 | 第12-13页 |
1.2.5 影像学检查 | 第13页 |
1.3 肝纤维化无创诊断发展的新时代 | 第13-15页 |
1.4 乙肝肝纤维化的西医治疗现状 | 第15-16页 |
1.5 中医对乙肝肝纤维化的诊疗概况 | 第16-17页 |
1.5.1 中医对乙肝肝纤维化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16页 |
1.5.2 乙肝肝纤维化的中医治疗概况 | 第16-17页 |
1.6 总结 | 第17-19页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19-33页 |
2.1 试验设计和方法 | 第19-21页 |
2.1.1 临床研究对象 | 第19页 |
2.1.2 纳入标准 | 第19页 |
2.1.3 排除标准 | 第19-20页 |
2.1.4 病例的剔除和脱落 | 第20页 |
2.1.5 统计原则 | 第20页 |
2.1.6 治疗方法 | 第20页 |
2.1.7 主要药物及观察周期 | 第20页 |
2.1.8 疗效指标 | 第20-21页 |
2.1.9 统计方法 | 第21页 |
2.1.10 需解决技术问题及解决办法 | 第21页 |
2.2 临床资料分析 | 第21-22页 |
2.3 结果 | 第22-28页 |
2.3.1 病例脱落 | 第22页 |
2.3.2 治疗前后肝功能的变化 | 第22-23页 |
2.3.3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肝纤4项的变化 | 第23-24页 |
2.3.4 两组治疗前后脾脏厚度、门静脉内径的变化 | 第24-25页 |
2.3.5 两组治疗前后FibroScan值的变化 | 第25-26页 |
2.3.6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TGF-β1、IFN-γ及IL-33的变化情况 | 第26-28页 |
2.4 讨论 | 第28-33页 |
2.4.1 补益抗纤方的组方内涵 | 第28-29页 |
2.4.2 IL-33评判肝纤维化程度及抗肝纤维化疗效 | 第29-31页 |
2.4.3 补益抗纤方的疗效及机制探讨 | 第31-33页 |
结语 | 第33-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40页 |
致谢 | 第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