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基金管理公司内部治理法律问题研究
内容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引言 | 第11-13页 |
一、简析基金管理公司内部治理 | 第13-18页 |
(一) 公司治理 | 第13-14页 |
(二) 基金管理公司内部治理的特殊性 | 第14-18页 |
1. 机构设置上存在差异 | 第15-16页 |
2. 受股东制约的程度存在差异 | 第16-17页 |
3. 公司治理目标存在差异 | 第17-18页 |
二、基金管理公司内部治理的理论基础 | 第18-26页 |
(一) 委托代理理论 | 第18-23页 |
1. 委托代理理论的简要介绍 | 第18-20页 |
2. 委托代理理论视角下的基金管理公司治理 | 第20-23页 |
(二) 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23-26页 |
三、我国基金管理公司运作出现的主要问题 | 第26-32页 |
(一) 基金管理人的道德风险 | 第26-29页 |
1. 操纵市场 | 第26-27页 |
2. 内幕交易 | 第27页 |
3. 净值操纵 | 第27-28页 |
4. 不当关联交易 | 第28-29页 |
(二) 基金经理的频繁跳槽 | 第29-30页 |
(三) 股东的“积极管理” | 第30-31页 |
(四) 封闭式基金的“边缘化” | 第31-32页 |
四、问题的根源——基金管理公司内部治理不完善 | 第32-48页 |
(一) 股权结构不合理 | 第32-35页 |
(二) 独立董事作用有限 | 第35-39页 |
1. 独立董事的法律地位不明确 | 第36-37页 |
2. 独立董事的独立性受到质疑 | 第37-38页 |
3. 独立董事的任职资格要求偏低 | 第38页 |
4. 独立董事的激励与约束机制缺乏 | 第38-39页 |
(三) 监事会形同虚设 | 第39-41页 |
(四) 督察长制度效果不佳 | 第41-43页 |
1. 督察长的独立性无法保障 | 第42页 |
2. 督察长的行为未受有效约束 | 第42-43页 |
3. 督察长的权力太大 | 第43页 |
(五) 基金经理的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 | 第43-48页 |
1. 个人交易管制过于武断 | 第44-45页 |
2. 薪酬制度不合理 | 第45-46页 |
3. 声誉机制匮乏 | 第46页 |
4. 惩处力度太弱 | 第46-48页 |
五、完善我国基金管理公司内部治理的对策 | 第48-61页 |
(一) 股权结构的改善 | 第48-49页 |
1. 应该采取相对控股模式 | 第48页 |
2. 股东应当多元化 | 第48-49页 |
(二) 独立董事制度的改进 | 第49-52页 |
1. 独立董事制度的理论突破 | 第49-50页 |
2. 改变独立董事产生的提名方式 | 第50页 |
3. 建立独立董事任职资格相关制度 | 第50-51页 |
4. 完善独立董事的激励约束机制 | 第51-52页 |
5. 明确独立董事的权责 | 第52页 |
(三) 监事会的改良 | 第52-55页 |
1. 改革监事会的组织结构 | 第52-53页 |
2. 提高监事的专业素质 | 第53-54页 |
3. 明确和扩大监事会的职权范围 | 第54页 |
4. 突出监事会的独立性 | 第54-55页 |
(四) 督察长制度的健全 | 第55-56页 |
1. 确保督察长的超然地位 | 第55-56页 |
2. 加大对督察长的惩处力度 | 第56页 |
3. 创造宽松的监督环境 | 第56页 |
(五) 基金经理激励约束机制的完善 | 第56-61页 |
1. 正确处理基金经理的个人交易 | 第57-58页 |
2. 构建合理的薪酬制度 | 第58-59页 |
3. 建立良好的声誉机制 | 第59页 |
4. 落实基金经理的责任 | 第59-61页 |
结论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