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初探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8页 |
|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 ·研究对象 | 第13-14页 |
| ·相关概念 | 第13-14页 |
| ·本文的研究对象 | 第14页 |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4-15页 |
| ·研究思路与内容 | 第15-18页 |
| ·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 ·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第16-18页 |
| 第二章 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的基础研究 | 第18-34页 |
| ·国外慢行交通理念及实践历程 | 第18-25页 |
| ·慢行交通及相关理念 | 第18-21页 |
| ·慢行交通实践历程 | 第21-25页 |
| ·国内慢行交通理念及实践探索 | 第25-29页 |
| ·慢行交通及相关理念 | 第25-27页 |
| ·慢行交通系统规划实践探索 | 第27-29页 |
| ·慢行交通研究与实践的发展趋势 | 第29-30页 |
| ·慢行交通的特点 | 第30-31页 |
| ·短距离出行首选 | 第30页 |
| ·为公共交通接驳 | 第30页 |
| ·节能环保经济 | 第30页 |
| ·适应老龄社会、宜居城市发展 | 第30-31页 |
| ·出行选择的不稳定性 | 第31页 |
| ·现状慢行交通系统存在的问题 | 第31-34页 |
| ·重视度不够 | 第31页 |
| ·交通安全受到威胁 | 第31-32页 |
| ·缺少整体、系统的规划与建设 | 第32页 |
| ·慢行活力及城市特色未体现 | 第32-34页 |
| 第三章 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的规划研究 | 第34-55页 |
| ·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的构建 | 第34-42页 |
| ·非机动车交通系统 | 第35-37页 |
| ·步行系统 | 第37-39页 |
| ·水上交通系统 | 第39-42页 |
| ·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的要素 | 第42-52页 |
| ·空间规划 | 第42-44页 |
| ·交通组织 | 第44-46页 |
| ·土地利用 | 第46-48页 |
| ·景观设计 | 第48-50页 |
| ·行为感知 | 第50-51页 |
| ·特色塑造 | 第51-52页 |
| ·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的地位及侧重点 | 第52-55页 |
| ·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的地位 | 第52-53页 |
| ·各层面的规划侧重点 | 第53-55页 |
| 第四章 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及设计指引 | 第55-71页 |
| ·慢行区的划分 | 第55-57页 |
| ·慢行区划分的原则 | 第55-56页 |
| ·交通组织及规划要点 | 第56-57页 |
| ·慢行核的确定 | 第57-61页 |
| ·慢行核的分类 | 第57-58页 |
| ·慢行核的规划要点 | 第58-61页 |
| ·公共自行车租赁点布局 | 第61页 |
| ·慢行道体系的建构 | 第61-62页 |
| ·设计指引 | 第62-71页 |
| ·相关道路因素 | 第63-66页 |
| ·街道空间因素 | 第66-67页 |
| ·慢行设施 | 第67-68页 |
| ·慢行环境 | 第68-71页 |
| 第五章 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的实施研究 | 第71-82页 |
| ·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的实施政策 | 第71-74页 |
| ·交通政策 | 第71-73页 |
| ·环境政策 | 第73页 |
| ·其他相关政策 | 第73-74页 |
| ·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的实施建设 | 第74-79页 |
| ·公共自行车系统 | 第74-76页 |
| ·慢行专用道 | 第76-77页 |
| ·步行街(区)及人行设施 | 第77-79页 |
| ·其他相关措施 | 第79页 |
| ·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的实施控制与反馈 | 第79-82页 |
| ·实施控制 | 第79-80页 |
| ·公众参与 | 第80-82页 |
| 第六章 实证研究 | 第82-94页 |
| ·苏州市慢行交通系统现状分析 | 第82-85页 |
| ·城市特征分析 | 第82页 |
| ·慢行条件分析 | 第82-83页 |
| ·相关规划 | 第83-84页 |
| ·慢行交通系统现状 | 第84-85页 |
| ·苏州市中心城区慢行交通系统规划构想 | 第85-91页 |
| ·系统构建 | 第85-86页 |
| ·规划设想 | 第86-91页 |
| ·苏州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实施建议 | 第91-94页 |
| ·行动计划 | 第91-92页 |
| ·政策引导 | 第92页 |
| ·市民参与 | 第92-94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4-96页 |
| ·主要研究成果与结论 | 第94页 |
| ·遗留问题及不足 | 第94-95页 |
| ·后续研究展望 | 第95-96页 |
| 参考文献 | 第96-99页 |
| 致谢 | 第99-100页 |
| 作者简介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