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非金属元素及其无机化合物化学工业论文--第Ⅳ族非金属元素及其无机化合物论文--碳及其无机化合物论文

超顺排碳纳米管复合宏观体的构筑、性能与应用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1章 引言第10-29页
    1.1 碳纳米管及其性能第10-12页
        1.1.1 碳纳米管第10-11页
        1.1.2 碳纳米管的性质第11-12页
    1.2 超顺排碳纳米管的性质第12-14页
    1.3 碳纳米管及其复合宏观体的构筑及应用第14-28页
        1.3.1 一维碳纳米管及其复合宏观体第15-19页
        1.3.2 二维碳纳米管及其复合宏观体第19-23页
        1.3.3 三维碳纳米管及其复合宏观体第23-28页
    1.4 本工作的研究思路第28-29页
第2章 实验原料与设备第29-34页
    2.1 实验原料第29-30页
    2.2 材料制备中使用的设备第30-31页
        2.2.1 细胞粉碎机第30页
        2.2.2 管式炉第30页
        2.2.3 冷冻干燥机第30-31页
    2.3 材料分析和表征的方法及设备第31-34页
        2.3.1 形貌表征第31-32页
        2.3.2 电导率测试第32页
        2.3.3 力学性能表征第32页
        2.3.4 热失重分析第32-33页
        2.3.5 电化学性能第33-34页
第3章 超声共沉降法用于构筑超顺排碳纳米管/钴酸锂复合“巴基膜”及其性能应用第34-48页
    3.1 锂离子电池简介第34-36页
        3.1.1 锂离子电池的组成第34-35页
        3.1.2 锂离子电池的原理第35-36页
    3.2 传统混合法制备的超顺排碳纳米管/钴酸锂复合电极的缺点第36-38页
        3.2.1 制备方法与表征第37页
        3.2.2 微观结构与电化学性能第37-38页
    3.3 超声共沉降法制备超顺排碳纳米管/钴酸锂的“巴基膜”及其微观结构第38-40页
        3.3.1 实验方法与超声共沉降的现象第38-39页
        3.3.2“巴基膜”的微观结构第39-40页
    3.4“巴基膜”与传统电极的导电与力学性能对比第40-42页
        3.4.1 样品准备第40页
        3.4.2 导电性对比第40-41页
        3.4.3 力学拉伸性能对比第41-42页
    3.5“巴基膜”与传统电极的电化学性能对比第42-45页
    3.6 超声共沉降法的特性优势第45-47页
        3.6.1 过程简单可控,易于大规模生产第45-46页
        3.6.2 应用范围广泛第46-47页
    3.7 本章小结第47-48页
第4章 超声共沉降法的机理研究第48-57页
    4.1 关于碳纳米管对于超声共沉降现象的影响之猜测与分析第48页
    4.2 几种碳纳米管的选择及其结构对比第48-51页
    4.3 不同碳纳米管在单独超声及和钴酸锂共同超声后的现象对比第51-52页
    4.4 碳纳米管间的相互作用力对其超声后的分散状态的影响第52-54页
    4.5 超声共沉降的过程模型第54-55页
    4.6 其他碳纳米管与钴酸锂共同超声后的现象模型第55-56页
    4.7 本章小结第56-57页
第5章 超顺排碳纳米管三维宏观海绵的超声-自组装构筑及其性能特点第57-68页
    5.1 引言第57页
    5.2 超顺排碳纳米管海绵的超声-自组装构筑及可控性制备第57-62页
        5.2.1 超顺排碳纳米管海绵的制备第57-59页
        5.2.2 不同形状和大小的海绵第59-60页
        5.2.3 不同密度的海绵及其微观形貌第60-62页
    5.3 其他碳纳米管通过超声-自组装法得到的“海绵”第62-63页
    5.4 不同密度的超顺排碳纳米管海绵的导电性和力学压缩性能第63-65页
        5.4.1 不同密度的海绵的导电性对比第63-64页
        5.4.2 不同密度的海绵的力学压缩性能对比第64-65页
    5.5 超顺排碳纳米管海绵与文献中的类似结构的对比第65-67页
    5.6 本章小结第67-68页
第6章 超顺排碳纳米管海绵的改性第68-81页
    6.1 引言第68页
    6.2 沉碳法对超顺排碳纳米管海绵的改性第68-76页
        6.2.1 沉碳工艺第68-69页
        6.2.2 沉碳时间、沉碳温度对不同密度海绵上的沉碳量的影响第69-71页
        6.2.3 沉碳量对海绵力学性能的影响第71-74页
        6.2.4 沉碳改善海绵力学性能的机理分析第74-76页
    6.3 氧化法对超顺排碳纳米管海绵的改性第76-80页
        6.3.1 氧化工艺第76页
        6.3.2 样品表征第76-77页
        6.3.3 氧化时间对海绵密度和结构的改性第77-78页
        6.3.4 氧化法对海绵亲水性的改性第78-80页
    6.4 本章小结第80-81页
第7章 超顺排碳纳米管及其改性海绵的应用第81-93页
    7.1 引言第81页
    7.2 超顺排碳纳米管及其改性海绵在电化学领域的应用第81-86页
        7.2.1 出发点第81-83页
        7.2.2 沉碳海绵与超顺排碳纳米管的电化学性能对比第83-84页
        7.2.3 沉碳海绵在高倍率下的循环性能第84-86页
    7.3 超顺排碳纳米管及其改性海绵在生物领域的应用第86-88页
        7.3.1 生物样品的制备第86-87页
        7.3.2 海绵上培养成骨细胞的结果第87-88页
    7.4 吸附应用第88-89页
    7.5 催化应用第89-91页
    7.6 模板应用第91-92页
    7.7 本章小结第92-93页
第8章 结论与展望第93-95页
    8.1 结论第93-94页
    8.2 展望第94-95页
参考文献第95-105页
致谢第105-107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07-109页

论文共10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性类固醇激素对尼罗罗非鱼雌雄生长差异与生长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下一篇:基于演化博弈理论的绿色建筑激励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