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品质钢冶炼工艺优化与成分控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高品质钢成分发展趋势 | 第10-13页 |
1.2.1 洁净度要求和发展水平 | 第10-12页 |
1.2.2 碳含量的发展趋势 | 第12页 |
1.2.3 钢的微合金化 | 第12-13页 |
1.3 高品质钢中硫的危害 | 第13-15页 |
1.4 高品质钢中磷的危害 | 第15-17页 |
1.5 高品质钢中气体含量的危害 | 第17页 |
1.6 课题研究的意义及内容 | 第17-18页 |
第2章 不同钢种工艺路线的优化 | 第18-26页 |
2.1 前言 | 第18页 |
2.2 不同高级别钢种检验项目及成分要求 | 第18-19页 |
2.3 生产周期 | 第19-20页 |
2.4 温度制度 | 第20-22页 |
2.4.1 BOF-RH-LF-CC工艺温度制度 | 第21页 |
2.4.2 BOF-LF-RH-CC工艺温度制度 | 第21-22页 |
2.5 工艺路线的优化 | 第22-24页 |
2.5.1 BOF-RH-LF-CC工艺特点 | 第22-23页 |
2.5.2 BOF-LF-RH-CC工艺特点 | 第23-24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4-26页 |
第3章 钢中成分的控制 | 第26-73页 |
3.1 碳含量的控制 | 第26-41页 |
3.1.1 转炉冶炼 | 第26-28页 |
3.1.2 LF炉碳含量控制 | 第28-30页 |
3.1.3 RH脱碳 | 第30-35页 |
3.1.4 后续工序控制增碳 | 第35-38页 |
3.1.5 不同高级别钢种碳含量控制水平 | 第38-41页 |
3.2 磷含量的控制 | 第41-47页 |
3.2.1 脱磷原理 | 第41-42页 |
3.2.2 转炉脱磷 | 第42-46页 |
3.2.3 不同高级别钢种磷含量控制水平 | 第46-47页 |
3.3 硫含量的控制 | 第47-60页 |
3.3.1 铁水脱硫预处理 | 第47-51页 |
3.3.2 转炉抑制回硫 | 第51-52页 |
3.3.3 LF炉深脱硫 | 第52-59页 |
3.3.4 不同高级别钢种硫含量控制水平 | 第59-60页 |
3.4 气体含量的控制 | 第60-67页 |
3.4.1 钢中氢含量的控制 | 第60-64页 |
3.4.2 钢中氮含量的控制 | 第64-67页 |
3.5 合金元素的控制 | 第67-70页 |
3.5.1 Cu和Ni含量的控制 | 第67-68页 |
3.5.2 Si和Mn含量的控制 | 第68页 |
3.5.3 其他合金元素的控制 | 第68-70页 |
3.6 高品质钢种生产情况 | 第70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70-73页 |
结论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