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水产、渔业论文--水产资源论文--水产资源学论文

葛洲坝下近坝江段物理环境与鱼类时空分布特征的研究

摘要第8-12页
Abstract第12-16页
1 文献综述第17-35页
    1.1 长江流域自然状况第17-18页
        1.1.1 长江流域地理地貌第17-18页
        1.1.2 长江流域鱼类资源变化及现状第18页
    1.2 河流环境因子对鱼类的影响第18-21页
    1.3 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以葛洲坝、三峡工程为例第21-28页
        1.3.1 葛洲坝、三峡水利工程简介第22页
        1.3.2 水利工程对非生物环境的影响第22-25页
        1.3.3 水利工程对鱼类的影响第25-28页
    1.4 渔业水声学方法简介第28-35页
        1.4.1 水声学探测的基本原理第28-29页
        1.4.2 水声学评估渔业资源量的计算方法第29-30页
        1.4.3 渔业水声学仪器及数据后处理系统第30-31页
        1.4.4 渔业水声学方法的应用第31-35页
2 研究区域、目的及意义第35-39页
    2.1 研究区域概况第35页
    2.2 声学探测设备简介第35-37页
        2.2.1 科学回声探测仪第35-36页
        2.2.2 流速仪第36-37页
    2.3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37-38页
    2.4 本研究技术路线第38-39页
3 葛洲坝下近坝江段物理环境特征的研究第39-55页
    3.1 前言第39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39-42页
        3.2.1 研究区域第39页
        3.2.2 底质调查第39-42页
        3.2.3 流速场测量第42页
    3.3 数据分析第42-43页
        3.3.1 底质类型的分类第42页
        3.3.2 流场数据的提取与分析第42-43页
        3.3.3 流速类型的描述和分类第43页
    3.4 结果第43-53页
        3.4.1 底质组成第43-46页
        3.4.2 底质纵向分布特征第46-48页
        3.4.3 流速和水深第48-52页
        3.4.4 河段流速生境分类第52-53页
    3.5 讨论第53-55页
        3.5.1 葛洲坝下近坝江段河床底质的类型第53页
        3.5.2 关于水下视频技术的应用第53-54页
        3.5.3 关于流速类型的探讨第54-55页
4 葛洲坝下近坝江段浮游植物组成第55-67页
    4.1 前言第55页
    4.2 材料与方法第55-57页
        4.2.1 采样点布设第55-56页
        4.2.2 采样频率和采样时间第56页
        4.2.3 采样方法和样品的处理第56页
        4.2.4 样品鉴定和计数方法第56-57页
        4.2.5 浮游植物优势度及多样性指数计算第57页
    4.3 结果第57-64页
        4.3.1 浮游植物种类组成第57-60页
        4.3.2 浮游植物种类组成的季节变化第60-61页
        4.3.3 浮游植物的优势种第61页
        4.3.4 浮游植物密度第61-63页
        4.3.5 浮游植物多样性分析第63-64页
    4.4 讨论第64-67页
        4.4.1 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第64页
        4.4.2 浮游植物优势种和多样性评价第64-67页
5 葛洲坝下近坝江段渔获物组成第67-77页
    5.1 前言第67页
    5.2 材料与方法第67-68页
        5.2.1 渔获物数据采集第67-68页
        5.2.2 数据分析第68页
    5.3 结果第68-74页
        5.3.1 渔获物种类第68-72页
        5.3.2 渔获物组成及相对优势度指数第72页
        5.3.3 主要捕捞对象体长分布第72-74页
        5.3.4 日均单船产量第74页
    5.4 讨论第74-77页
        5.4.1 渔获物组成的变化第74-75页
        5.4.2 渔获物主要捕捞对象和CPUE的探讨第75-76页
        5.4.3 对于鱼类资源保护的建议第76-77页
6 葛洲坝下近坝江段鱼类时空分布的研究第77-93页
    6.1 前言第77-78页
    6.2 材料和方法第78-82页
        6.2.1 研究区域第78-80页
        6.2.2 水声学探测第80页
        6.2.3 调查期间流量、水位第80-81页
        6.2.4 水声学数据及鱼类密度分析第81-82页
    6.3 结果第82-90页
        6.3.1 鱼类目标强度及水深分布第82-83页
        6.3.2 鱼类密度纵向分布第83-85页
        6.3.3 鱼类空间分布与河段生境特征相关性分析第85-87页
        6.3.4 鱼类昼夜目标强度及水深分布第87-88页
        6.3.5 鱼类昼夜密度分布第88-90页
        6.3.6 渔获物优势种生态习性第90页
    6.4 讨论第90-93页
        6.4.1 关于鱼类季节性空间分布的探讨第90-91页
        6.4.2 鱼类昼夜分布差异第91页
        6.4.3 经验公式的选取和水声学探测的可靠性第91-92页
        6.4.4 关于鱼类空间分布与相关环境因子的关系第92-93页
7 中华鲟在葛洲坝下近坝江段的时空分布第93-105页
    7.1 前言第93页
    7.2 材料与方法第93-96页
        7.2.1 研究区域第93页
        7.2.2 水声学探测及数据分析第93-94页
        7.2.3 调查时间第94页
        7.2.4 中华鲟目标信号的判定及体长推算第94页
        7.2.5 历史资料的获取第94-96页
    7.3 结果第96-102页
        7.3.1 中华鲟目标信号分布第96-100页
        7.3.2 垂直分布差异第100页
        7.3.3 水平分布差异第100-101页
        7.3.4 纵向分布差异第101-102页
        7.3.5 季节分布差异第102页
    7.4 讨论第102-105页
        7.4.1 关于中华鲟目标信号的判定第102-103页
        7.4.2 关于中华鲟时空分布差异的探讨第103-105页
8 主要结论与相关建议第105-109页
    8.1 主要结论第105-106页
    8.2 相关建议第106-109页
        8.2.1 对于葛洲坝下近坝江段长江上游特有种鱼类的研究第106页
        8.2.2 涉水工程的科学选址第106-107页
        8.2.3 科学放流、规范捕捞第107页
        8.2.4 针对中华鲟开展持续的水声学调查第107-109页
参考文献第109-125页
致谢第125-127页
在读期间发表文章及参与项目第127页

论文共12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地下空间开发诱发临近地铁风险与控制研究
下一篇:公允价值、盈佘管理与独立审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