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古代文学(~1840年)论文

《白虎通义》的言说方式及其价值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绪论第10-18页
第一章“言说方式”的概念界定第18-29页
    第一节“言说方式”的概念生成第18-21页
        一、“言说方式”的“笼统性”与“集中性”第18-19页
        二、“言说方式”内涵的模糊性第19-20页
        三、“言说方式”运用的随意性第20-21页
    第二节 阐释学维度下的“言说方式”第21-23页
        一、“特殊的”表达方式第21-22页
        二、思辨方式与创作原则第22-23页
    第三节 修辞学维度下的“言说方式”第23-25页
    第四节 文体学维度下的“言说方式”第25-29页
第二章 《白虎通义》研究之存疑第29-43页
    第一节 《白虎通义》“经学”“法典”的接受第29-34页
        一、白虎观会议始发的“经学”之论第29-33页
        二、《白虎通义》“法典”论第33-34页
    第二节 《白虎通义》“礼典”“礼书”的接受第34-43页
        一、《白虎通义》产生的时代“制礼”氛围第34-36页
        二、《白虎通义》文本内容的“礼学”构成第36-43页
第三章 言说方式之探究(上):问答思辨之论述体例第43-81页
    第一节 问答思辨之论证体系第43-59页
        一、问答行文方式的溯源第43-47页
        二、《白虎通义》行文之结构第47-48页
        三、问答思辨之论述模式及其举证第48-59页
    第二节 《白虎通义》言说行文的特殊性第59-75页
        一、“称临决制”之“论断”与“存异说”之“包容”第59-66页
        二、象法天地与阴阳五行之论证方法第66-75页
    第三节 《白虎通义》言说的言语艺术第75-81页
        一、训诂的运用第76-78页
        二、章句元素的穿插第78-81页
第四章 言说方式之探究(下):引经据典之论证形式第81-108页
    第一节 引儒家经典考第81-101页
        一、引《诗》《书》《礼》《易》《春秋》考第81-98页
        二、引《尔雅》《孝经》《论语》《孟子》考第98-101页
    第二节 引谶纬考第101-108页
        一、引《诗纬》《书纬》《礼纬》《易纬》《春秋纬》考第101-106页
        二、引其他典籍考第106-108页
第五章 《白虎通义》言说方式的价值研究——问答行文模式与训诂章句运用的意义第108-125页
    第一节“深察名号”之正名第108-117页
        一、两汉之前的“正名”溯源第108-113页
        二、董仲舒的“深察名号”第113-114页
        三、《白虎通义》之名号论第114-117页
    第二节“正名”之道德意蕴第117-122页
        一、名号称谓的道德内涵第117-119页
        二、礼乐制度的道德内涵第119-120页
        三、名物器具的道德内涵第120-122页
    第三节“正名”之和谐论说第122-125页
第六章 《白虎通义》言说方式的价值探究——引经据典与理论包容的意义第125-146页
    第一节 西汉以来今文经学礼制缺失的表现第125-127页
    第二节 《白虎通义》中的礼制缺失探索第127-131页
        一、封禅所载之缺失第127-129页
        二、巡狩所载之缺失第129-130页
        三、封爵、封公侯制度之缺失第130-131页
    第三节《白虎通义》的分类与性质新探第131-146页
        二、《白虎通义》与杂家的关系考第134-136页
        三、《白虎通义》性质新探第136-146页
结语第146-148页
参考文献第148-154页
后记第154-157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的课题第157页

论文共1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φ-OTDR的光纤分布式宽频振动传感技术研究
下一篇:Mg-Al-Sn-Mn系镁合金显微组织与力学性能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