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2 核心概念界定 | 第8-10页 |
1.2.1 社会公益 | 第8-9页 |
1.2.2 职业技能培训 | 第9页 |
1.2.3 非学历职业技能培训学校 | 第9页 |
1.2.4 社会公益性非学历职业技能培训学校 | 第9-10页 |
1.3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0-12页 |
1.3.1 终身教育理论 | 第10-11页 |
1.3.2 现代职业教育理论 | 第11页 |
1.3.3 服务型政府理论 | 第11-12页 |
1.4 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1.4.1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1.4.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5-16页 |
1.5 研究方案 | 第16-17页 |
1.5.1 研究思路 | 第16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5.3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6 本文创新点 | 第17-18页 |
第2章 社会公益性非学历职业技能培训学校产生的背景、性质及意义 | 第18-24页 |
2.1 社会公益性非学历职业技能培训学校背景 | 第18-21页 |
2.1.1 社会背景 | 第18-19页 |
2.1.2 相关法律政策背景 | 第19-21页 |
2.2 社会公益性非学历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的性质 | 第21-22页 |
2.3 社会公益性非学历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的意义 | 第22-24页 |
2.3.1 使接受培训的个人免费获得了谋生的技能 | 第22页 |
2.3.2 增加就业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发展 | 第22-23页 |
2.3.3 减轻了政府的职业教育财政负担 | 第23页 |
2.3.4 丰富了社会力量投入教育事业的方式 | 第23-24页 |
第3章 社会公益性非学历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案例分析 | 第24-45页 |
3.1 重庆至信实业至信学校案例 | 第24-41页 |
3.1.1 至信学校背景概述 | 第24-25页 |
3.1.2 调查分析 | 第25-32页 |
3.1.3 运行状况分析 | 第32-41页 |
3.2 北京富平学校 | 第41-42页 |
3.2.1 学校的创立与宗旨 | 第41页 |
3.2.2 办学模式 | 第41页 |
3.2.3 招生与学费 | 第41-42页 |
3.2.4 学制及课程 | 第42页 |
3.2.5 学校特色及现状 | 第42页 |
3.3 德胜鲁班木工学校 | 第42-45页 |
3.3.1 学校的创立与宗旨 | 第42页 |
3.3.2 办学模式 | 第42-43页 |
3.3.3 招生与学费 | 第43页 |
3.3.4 学制及课程 | 第43-44页 |
3.3.5 学校特色及现状 | 第44-45页 |
第4章 社会公益性非学历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45-51页 |
4.1 社会公益性非学历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存在的问题 | 第45-47页 |
4.1.1 政府的视角 | 第45页 |
4.1.2 社会的视角 | 第45-46页 |
4.1.3 学校的视角 | 第46-47页 |
4.2 社会公益性非学历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 | 第47-51页 |
4.2.1 经济问题原因 | 第47-48页 |
4.2.2 政府问题原因 | 第48页 |
4.2.3 社会问题原因 | 第48页 |
4.2.4 学校问题原因 | 第48-51页 |
第5章 解决社会公益性非学历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存在问题的对策建议 | 第51-55页 |
5.1 政府方面 | 第51-52页 |
5.1.1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制度 | 第51页 |
5.1.2 正面宣传与引导社会公益服务精神 | 第51页 |
5.1.3 鼓励办学创新模式 | 第51-52页 |
5.2 社会方面 | 第52-53页 |
5.2.1 媒体正面宣传与监督 | 第52页 |
5.2.2 教育类公益组织搭建联盟平台 | 第52页 |
5.2.3 客观看待学历 | 第52-53页 |
5.3 学校自身 | 第53-55页 |
5.3.1 加强宣传打造自身品牌 | 第53页 |
5.3.2 特色办学优化培训课程 | 第53-54页 |
5.3.3 获取外界的支持与帮助 | 第54页 |
5.3.4 加强学校内部管理 | 第54-55页 |
结论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