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3-4页 |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8页 |
1.1 栎属植物的系统分类与地理分布 | 第12页 |
1.2 植物的遗传变异 | 第12-13页 |
1.3 植物种间基因渐渗 | 第13页 |
1.4 植物遗传变异的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1.4.1 表型性状变异分析 | 第13-14页 |
1.4.2 流式细胞术分析 | 第14页 |
1.4.3 分子标记分析 | 第14-15页 |
1.5 栎树遗传变异研究进展 | 第15-19页 |
1.5.1 栎树表型性状变异分析 | 第15-16页 |
1.5.2 栎树核基因组大小研究 | 第16-17页 |
1.5.3 栎树居群遗传变异研究 | 第17-18页 |
1.5.4 栎树种间基因渐渗研究 | 第18-19页 |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9-20页 |
1.6.1 4种栎树概述 | 第19-20页 |
1.6.2 研究目的 | 第20页 |
1.6.3 研究意义 | 第20页 |
参考文献 | 第20-28页 |
第二章 4种同域分布栎树居群叶表型性状变异 | 第28-42页 |
2.1 样地及居群概况 | 第28-32页 |
2.1.1 材料 | 第28-30页 |
2.1.2 栎树叶表型性状指标设置 | 第30-32页 |
2.1.3 叶表型性状指标测量方法 | 第32页 |
2.1.4 叶表型性状指标统计方法 | 第32页 |
2.2 结果和分析 | 第32-36页 |
2.2.1 栎树居群间表型性状变异分析 | 第32-35页 |
2.2.2 栎树居群表型性状相关性分析 | 第35-36页 |
2.2.3 4种栎树个体表型性状变异的聚类分析 | 第36页 |
2.2.4 4种栎树居群表型性状变异的聚类分析 | 第36页 |
2.3 结论与讨论 | 第36-39页 |
2.3.1 栎树叶表型变异 | 第36-38页 |
2.3.2 栎树叶表型性状的相关性 | 第38-39页 |
2.3.3 栎树个体叶表型性状变异的聚类分析 | 第39页 |
2.3.4 栎树居群叶表型性状变异的聚类分析 | 第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2页 |
第三章 4种同域分布栎树居群基因组大小变异 | 第42-62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42-44页 |
3.1.1 材料 | 第42-43页 |
3.1.2 细胞核分离缓冲液 | 第43页 |
3.1.3 细胞核悬浮液制备和上机测试 | 第43-44页 |
3.1.4 缓冲液优化组合的设定 | 第44页 |
3.1.5 缓冲液优化数据的比较 | 第44页 |
3.1.6 数据处理 | 第44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44-57页 |
3.2.1 细胞核分离缓冲液的初选 | 第44-45页 |
3.2.2 Marie's-细胞核分离缓冲液的优化 | 第45-49页 |
3.2.3 4种栎树2C DNA含量的测定 | 第49-55页 |
3.2.4 4种栎树居群间基因组大小变异 | 第55页 |
3.2.5 4种栎树个体基因组大小变异的聚类分析 | 第55-57页 |
3.3 结论与讨论 | 第57-59页 |
3.3.1 细胞核分离缓冲液的初选 | 第57页 |
3.3.2 Marie's细胞核分离缓冲液优化 | 第57页 |
3.3.3 4种栎树2C DNA含量的测定 | 第57-58页 |
3.3.4 4种栎树居群间核基因组大小变异 | 第58-59页 |
3.3.5 4种栎树个体基因组大小变异的聚类分析 | 第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第四章 4种同域分布栎树居群的遗传结构与遗传变异 | 第62-82页 |
4.1 材料和方法 | 第62-65页 |
4.1.1 材料 | 第62页 |
4.1.2 SSR引物 | 第62-63页 |
4.1.3 方法 | 第63-65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65-75页 |
4.2.1 4种栎树核SSR引物的筛选 | 第65-67页 |
4.2.2 4种栎树的总体遗传多样性 | 第67-69页 |
4.2.3 4种栎树的遗传多样性 | 第69-72页 |
4.2.4 4种栎树居群间的遗传变异 | 第72-73页 |
4.2.5 4种栎树个体遗传变异的聚类分析 | 第73-74页 |
4.2.6 4种栎树居群遗传变异的聚类分析 | 第74-75页 |
4.3 结论与讨论 | 第75-79页 |
4.3.1 栎树种间核SSR引物的通用性 | 第75-76页 |
4.3.2 4种栎树居群的遗传结构与遗传变异 | 第76-78页 |
4.3.3 4种栎树的聚类分析 | 第78页 |
4.3.4 栎树居群的保护策略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2页 |
第五章 4种同域分布栎树种间基因渐渗 | 第82-93页 |
5.1 材料和方法 | 第82页 |
5.1.1 材料 | 第82页 |
5.1.2 方法 | 第82页 |
5.1.3 数据分析方法 | 第82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82-89页 |
5.2.1 安徽八眼塘样地麻栎与栓皮栎种间基因渐渗分析 | 第83页 |
5.2.2 安徽凉亭沟口样地白栎与短柄袍栎种间基因渐渗分析 | 第83-84页 |
5.2.3 安徽中坞山样地栓皮栎与短柄袍栎种间基因渐渗分析 | 第84-85页 |
5.2.4 江苏紫金山样地麻栎与栓皮栎种间基因渐渗分析 | 第85-86页 |
5.2.5 江苏紫金山样地麻栎与白栎种间基因渐渗分析 | 第86页 |
5.2.6 江苏紫金山样地麻栎与短柄袍栎种间基因渐渗分析 | 第86页 |
5.2.7 江苏紫金山样地栓皮栎与白栎种间基因渐渗分析 | 第86-87页 |
5.2.8 江苏紫金山样地栓皮栎与短柄袍栎种间基因渐渗分析 | 第87页 |
5.2.9 江苏紫金山样地白栎与短柄袍栎种间基因渐渗分析 | 第87-88页 |
5.2.10 4种栎树种间基因渐渗水平 | 第88-89页 |
5.3 结论与讨论 | 第89-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3页 |
第六章 同域分布栎树遗传变异与基因渐渗的综合分析 | 第93-99页 |
6.1 同域分布栎树居群水平的变异 | 第93-94页 |
6.1.1 同域分布栎树的表型性状变异 | 第93页 |
6.1.2 同域分布栎树的核基因组大小变异 | 第93页 |
6.1.3 同域分布栎树的遗传变异 | 第93-94页 |
6.2 同域分布栎树个体变异 | 第94页 |
6.2.1 基于叶表型性状分析的栎树种间变异 | 第94页 |
6.2.2 基于核基因组大小分析的栎树种间变异 | 第94页 |
6.2.3 基于核SSR标记分析的栎树种间变异 | 第94页 |
6.3 同域分布栎树的种间基因渐渗与个体变异 | 第94-95页 |
6.4 4种栎树的核基因组大小 | 第95页 |
6.5 结论与讨论 | 第95-96页 |
6.5.1 同域分布栎树的遗传变异 | 第95-96页 |
6.5.2 同域分布栎树种间基因渐渗 | 第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99页 |
第七章 全文结论和创新点 | 第99-102页 |
7.1 全文研究结论 | 第99-100页 |
7.1.1 4种同域分布栎树表型性状变异 | 第99页 |
7.1.2 4种同域分布栎树基因组大小变异 | 第99页 |
7.1.3 4种同域分布栎树遗传多样性 | 第99-100页 |
7.1.4 4种同域分布栎树的遗传变异 | 第100页 |
7.1.5 4种同域分布栎树种间基因渐渗 | 第100页 |
7.2 本文特色和创新点 | 第100-102页 |
7.2.1 同域分布栎树遗传多样性 | 第100页 |
7.2.2 同域分布栎树种间遗传变异 | 第100-101页 |
7.2.3 同域分布栎树种间基因渐渗 | 第101-10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