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16页 |
1.1 性别决定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1.1 染色体组成与性别决定机制 | 第10-12页 |
1.1.2 基因的性别决定 | 第12-13页 |
1.2 性别鉴定的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1.2.1 AFLP技术 | 第13-14页 |
1.2.2 SSR技术 | 第14页 |
1.2.3 RAPD技术 | 第14-15页 |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大鲵性腺组织学研究 | 第16-20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16-17页 |
2.1.1 主要试剂和溶液配制 | 第16页 |
2.1.2 实验设备 | 第16页 |
2.1.3 实验材料 | 第16页 |
2.1.4 性腺组织的石蜡包埋及切片 | 第16-17页 |
2.1.5 性腺组织的HE染色 | 第17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17-19页 |
2.3 讨论 | 第19-20页 |
第三章 雌雄大鲵性别鉴定 | 第20-34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20-25页 |
3.1.1 主要试剂及溶液配制 | 第20页 |
3.1.2 仪器设备 | 第20页 |
3.1.3 试验材料 | 第20页 |
3.1.4 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20-21页 |
3.1.5 基因组DNA浓度测定和质量检测 | 第21页 |
3.1.6 筛选具有性别差异条带的RAPD引物 | 第21页 |
3.1.7 获得雌雄差异片段,并转化成SCAR标记 | 第21-23页 |
3.1.8 对雌雄差异片段两端分别进行基因组walking | 第23-25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25-30页 |
3.2.1 基因组DNA提取检测 | 第25页 |
3.2.2 RAPD引物筛选结果 | 第25-27页 |
3.2.3 差异条带的回收,测序及SCAR引物设计 | 第27-29页 |
3.2.4 对已知序列 3’端序列的基因组walking结果 | 第29-30页 |
3.3 讨论 | 第30-32页 |
3.3.1 利用RAPD的方法进行性别鉴定的优缺点 | 第30页 |
3.3.2 利用s200号RAPD引物获得差异片段的分析 | 第30-31页 |
3.3.3 基因组walking及walking片段的分析 | 第31-32页 |
3.4 小结 | 第32-34页 |
第四章 雌雄大鲵性腺的转录组测序 | 第34-43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34-35页 |
4.1.1 主要试剂和溶液配制 | 第34页 |
4.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34页 |
4.1.3 试验动物 | 第34页 |
4.1.4 总RNA提取和转录组测序 | 第34-35页 |
4.1.5 本地Blast查找性别决定与发育相关基因 | 第35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35-41页 |
4.2.1 大鲵雌雄性腺的总RNA提取 | 第35页 |
4.2.2 大鲵性腺转录组数据的组装与分析 | 第35-38页 |
4.2.3 大鲵性腺转录组的表达丰度 | 第38-39页 |
4.2.4 大鲵性腺转录组的差异基因表达 | 第39-41页 |
4.3 讨论 | 第41-42页 |
4.3.1 雌雄大鲵性腺高通量测序结果分析 | 第41-42页 |
4.3.2 雌雄转录本的Unigene Library中的差异表达基因的分析 | 第42页 |
4.3.3 本地blast查找其他物种已知的性别决定和性别发育相关基因 | 第42页 |
4.4 小结 | 第42-43页 |
结论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8页 |
附录 | 第48-55页 |
缩略词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作者简介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