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分子生物学论文--基因工程(遗传工程)论文

斜卧青霉转录调控蛋白Hac1在蛋白分泌调控中的功能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2-21页
    1.1 丝状真菌蛋白分泌第13-14页
        1.1.1 内质网第13页
        1.1.2 高尔基体第13-14页
        1.1.3 小泡运输第14页
    1.2 未折叠蛋白响应第14-15页
    1.3 Hac1基因第15-17页
    1.4 r-PA基因第17页
    1.5 转录组测序第17-19页
        1.5.1 测序技术发展第17-18页
        1.5.2 转录组测序方法第18-19页
    1.6 研究的目标意义第19页
    1.7 研究内容第19-20页
    1.8 技术路线第20-21页
第二章 Hac1荧光过表达菌株的构建第21-34页
    2.1 试验材料第21-23页
        2.1.1 菌株和质粒第21页
        2.1.2 培养基第21-22页
        2.1.3 常用缓冲液、试剂第22页
        2.1.4 仪器设备第22-23页
    2.2 试验方法第23-28页
        2.2.1 斜卧青霉的培养和基因组提取第23页
        2.2.2 Hac1激活形式基因(Hac1i)的扩增第23-25页
        2.2.3 Hac1激活形式基因(hac1i)随机插入表达盒的构建第25-28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28-32页
        2.3.1 基因组DNA的质量第28页
        2.3.2 斜卧青霉基因组总RNA的提取第28-29页
        2.3.3 Hac1激活形式基因随机插入表达盒的构建第29-32页
    2.4 结果与讨论第32-34页
第三章 外源蛋白r-PA过表达菌株的构建第34-41页
    3.1 试验材料第34页
        3.1.1 试验菌株第34页
    3.2 试验方法第34-36页
        3.2.1 外源蛋白r-PA过表达盒的构建第34-36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36-39页
        3.3.1 表达盒各部件的克隆第36-37页
        3.3.2 表达盒的组装第37页
        3.3.3 原生质体转化及转化子鉴定第37-39页
        3.3.4 r-PA的胞外酶活性检测第39页
        3.3.5 野生菌株与过表达菌株的形态学比较第39页
    3.4 结论与分析第39-41页
第四章 荧光定量PCR对转录水平的检测第41-46页
    4.1 试验材料第41-42页
        4.1.1 菌株和质粒第41页
        4.1.2 试验试剂第41-42页
    4.2 试验方法第42-43页
        4.2.1 模板质粒的定量第42页
        4.2.2 模板质粒的稀释第42页
        4.2.3 实时荧光定量PCR标准曲线的制作第42-43页
        4.2.4 溶解曲线分析第43页
        4.2.5 总RNA的提取第43页
        4.2.6 cDNA的合成第43页
        4.2.7 各菌株基因表达的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第43页
    4.3 结果分析第43-45页
        4.3.1 荧光定量标准曲线的制作第43-44页
        4.3.2 野生菌株与构建菌株不同时间点基因表达分析第44-45页
    4.4 结论与分析第45-46页
第五章 野生、Hac1过表达和r-PA过表达菌株转录组差异分析第46-64页
    5.1 试验材料第46页
        5.1.1 菌株第46页
    5.2 方法第46-47页
        5.2.1 RNA样品的准备及测序第46页
        5.2.2 差异表达基因筛选第46页
        5.2.3 差异表达基因功能分析第46-47页
    5.3 实验结果第47-62页
        5.3.1 各样品测序质量分析第47-48页
        5.3.2 新转录本预测和注释第48-49页
        5.3.3 可变剪接第49-50页
        5.3.4 SNP (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第50-51页
        5.3.5 野生菌株 114-2 与荧光过表达菌株Hac1-YGSJ转录差异分析第51-56页
        5.3.6 野生菌株 114-2 与外源蛋白过表达菌株rPA转录差异分析第56-60页
        5.3.7 菌株Hac-YGSJ与菌株rPA转录差异分析第60-62页
    5.4 结论与分析第62-64页
第六章 主要结论第64-66页
    6.1 主要结论第64-65页
    6.2 研究不足第65页
    6.3 研究展望第65-66页
参考文献第66-71页
致谢第71-72页
作者简介第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位阻型铱(Ⅲ)配合物的合成及其电致发光性能研究
下一篇:LED用稀土Eu3+掺杂正磷酸盐、硼磷酸盐红色荧光粉的制备及其发光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