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煤泥水处理的必要性 | 第12-13页 |
1.1.1 煤泥水的危害 | 第12页 |
1.1.2 煤泥水处理的意义 | 第12-13页 |
1.2 传统絮凝剂 | 第13-14页 |
1.2.1 传统絮凝剂的基础研究 | 第13-14页 |
1.2.2 絮凝工艺发展趋势 | 第14页 |
1.3 微生物絮凝剂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4-17页 |
1.3.1 微生物絮凝剂的基础研究 | 第14-15页 |
1.3.2 国内外微生物絮凝剂的研究动态 | 第15-16页 |
1.3.3 微生物絮凝剂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 第16-17页 |
1.4 本文研究内容与研究目的 | 第17-20页 |
1.4.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7页 |
1.4.2 本文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7页 |
1.4.3 本文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7-20页 |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20-26页 |
2.1 试验试剂与设备 | 第20-21页 |
2.1.1 试剂 | 第20页 |
2.1.2 仪器及设备 | 第20-21页 |
2.2 煤泥水及矿物质性质测定 | 第21-23页 |
2.3 试验研究方法 | 第23-26页 |
2.3.1 微生物生长量测定 | 第23页 |
2.3.2 微生物絮凝剂制备 | 第23页 |
2.3.3 煤泥水絮凝率测定 | 第23页 |
2.3.4 吸附量及吸附率测定 | 第23-24页 |
2.3.5 多糖含量的测定 | 第24页 |
2.3.6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第24-25页 |
2.3.7 煤中有机质制取 | 第25-26页 |
第三章 微生物的培养条件优化与生物学特性 | 第26-40页 |
3.1 微生物的筛选、鉴定及培养 | 第26-29页 |
3.1.1 微生物初筛 | 第26页 |
3.1.2 微生物复筛 | 第26-27页 |
3.1.3 菌种的鉴定 | 第27页 |
3.1.4 微生物增殖培养 | 第27-29页 |
3.2 微生物絮凝剂的提取 | 第29-31页 |
3.2.1 微生物絮凝剂粗品的提取 | 第29-31页 |
3.2.2 微生物絮凝剂纯品的提取 | 第31页 |
3.3 微生物的生长特性 | 第31-35页 |
3.3.1 微生物的生长曲线 | 第32-33页 |
3.3.2 pH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 第33-34页 |
3.3.3 碳源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 第34-35页 |
3.4 絮凝剂产量影响因素及絮凝活性物质分布 | 第35-39页 |
3.4.1 碳源对絮凝剂产量的影响 | 第35-36页 |
3.4.2 pH对絮凝剂产量的影响 | 第36-37页 |
3.4.3 培养时间对絮凝剂产量的影响 | 第37-38页 |
3.4.4 微生物絮凝活性物质的分布 | 第38-3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微生物絮凝剂的絮凝性试验 | 第40-58页 |
4.1 絮凝煤泥水微生物絮凝剂工艺条件优化试验 | 第40-44页 |
4.1.1 絮凝剂用量对絮凝试验的影响 | 第40-41页 |
4.1.2 pH对絮凝试验的影响 | 第41页 |
4.1.3 煤泥水浓度对絮凝试验的影响 | 第41-42页 |
4.1.4 金属离子对絮凝试验的影响 | 第42-43页 |
4.1.5 CaCl_2添加量对絮凝试验的影响 | 第43-44页 |
4.2 微生物絮凝剂对煤中有机质及无机矿物的絮凝试验 | 第44-46页 |
4.2.1 絮凝剂用量对煤中有机质及矿物质的絮凝效果 | 第44-45页 |
4.2.2 pH对煤中有机质及矿物质的絮凝效果 | 第45-46页 |
4.3 微生物絮凝剂与煤中有机质及无机矿物质吸附率测定 | 第46-48页 |
4.3.1 时间对絮凝剂吸附率的影响 | 第46-47页 |
4.3.2 pH对絮凝剂吸附率的影响 | 第47-48页 |
4.4 微生物絮凝剂提取物多糖絮凝性试验 | 第48-49页 |
4.4.1 多糖用量对絮凝试验的影响 | 第48页 |
4.4.2 pH对多糖絮凝试验的影响 | 第48-49页 |
4.5 微生物絮凝剂提取物多糖与煤中有机质吸附试验 | 第49-52页 |
4.5.1 多糖与煤中有机质吸附试验 | 第49-51页 |
4.5.2 尿素与EDTA-2Na对多糖与煤中有机质吸附试验的影响 | 第51-52页 |
4.6 微生物絮凝剂与CTAB复配絮凝及吸附试验 | 第52-57页 |
4.6.1 CTAB用量对复配絮凝试验的影响 | 第52-53页 |
4.6.2 pH对复配絮凝试验的影响 | 第53-54页 |
4.6.3 絮凝剂复配CTAB前后对煤中有机质絮凝试验的影响 | 第54-55页 |
4.6.4 煤中有机质及矿物质与CTAB吸附试验 | 第55-57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五章 微生物絮凝剂结构、成分及絮凝机理研究 | 第58-76页 |
5.1 微生物絮凝剂的理化特性 | 第58-59页 |
5.1.1 絮凝活性成分热稳定性测定 | 第58-59页 |
5.1.2 絮凝活性成分pH稳定性测定 | 第59页 |
5.2 絮凝剂紫外扫描分析 | 第59-60页 |
5.3 微生物絮凝剂组成及结构分析 | 第60-62页 |
5.3.1 多糖含量测定 | 第60-61页 |
5.3.2 蛋白质含量测定 | 第61-62页 |
5.4 红外光谱分析 | 第62-68页 |
5.4.1 絮凝剂粗品红外光谱分析 | 第62页 |
5.4.2 煤泥水絮凝前后红外光谱分析 | 第62-63页 |
5.4.3 煤中有机质絮凝前后红外光谱分析 | 第63-64页 |
5.4.4 矿物质絮凝前后红外光谱分析 | 第64-66页 |
5.4.5 煤中有机质吸附多糖前后红外光谱分析 | 第66-68页 |
5.5 絮凝试验前后Zeta电位变化 | 第68-71页 |
5.5.1 煤中有机质絮凝前后Zeta电位变化 | 第68-69页 |
5.5.2 煤中矿物质絮凝前后Zeta电位变化 | 第69-71页 |
5.6 煤中有机质吸附多糖前后润湿性测定 | 第71-72页 |
5.7 絮体的微观观察及絮凝机理分析 | 第72-74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6-80页 |
6.1 本研究主要结论 | 第76-77页 |
6.2 展望 | 第77-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6页 |
致谢 | 第86-88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