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符号说明 | 第12-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2页 |
1.1 不锈钢概述 | 第14-16页 |
1.1.1 不锈钢的定义及分类 | 第14页 |
1.1.2 不锈钢的物理及力学性能 | 第14-16页 |
1.1.3 不锈钢的应用 | 第16页 |
1.2 不锈钢的加工技术现状研究 | 第16-22页 |
1.2.1 不锈钢的车削加工 | 第16-18页 |
1.2.2 不锈钢的铣削加工 | 第18-19页 |
1.2.3 不锈钢的电加工 | 第19-20页 |
1.2.4 不锈钢的磨削加工 | 第20-22页 |
1.3 窄深槽及其加工技术现状研究 | 第22-27页 |
1.3.1 窄深槽的常规机械加工 | 第23-24页 |
1.3.2 窄深槽的电加工 | 第24页 |
1.3.3 窄深槽的高效高速磨削 | 第24-27页 |
1.4 材料本构模型及有限元仿真技术 | 第27-28页 |
1.5 磨削加工表面粗糙度的分析研究 | 第28-30页 |
1.5.1 影响表面粗糙度的主要因素 | 第28-29页 |
1.5.2 磨削表面粗糙度的预测 | 第29-30页 |
1.6 课题研究的依据和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30-32页 |
第二章 平面磨削相关理论基础的研究 | 第32-44页 |
2.1 磨削几何学和动力学理论分析 | 第33-39页 |
2.1.1 砂轮与工件的接触弧长 | 第33-36页 |
2.1.2 磨粒的最大未变形磨屑厚度 | 第36-39页 |
2.2 磨削过程中的磨削参数选择的研究 | 第39-41页 |
2.2.1 砂轮线速度 | 第39-40页 |
2.2.2 工件进给速度 | 第40页 |
2.2.3 磨削深度 | 第40页 |
2.2.4 砂轮的选择 | 第40-41页 |
2.2.5 磨削液及供给方式 | 第41页 |
2.3 磨削热及磨削温度场分布的研究分析 | 第41-43页 |
2.3.1 磨削热的来源及分配 | 第41-42页 |
2.3.2 磨削区温度场分布的理论模型 | 第42-4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三章 06Cr18Ni11Ti的动态力学性能及其本构模型研究 | 第44-64页 |
3.1 奥氏体不锈钢及其本构方程研究 | 第44-45页 |
3.2 准静态单轴压缩实验 | 第45-48页 |
3.2.1 实验装置及实验过程 | 第45-47页 |
3.2.2 实验原理 | 第47页 |
3.2.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47-48页 |
3.3 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实验 | 第48-55页 |
3.3.1 实验装置及实验原理 | 第48-52页 |
3.3.2 实验方案 | 第52-53页 |
3.3.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53-55页 |
3.4 材料本构模型的建立 | 第55-62页 |
3.4.1 Johnson-Cook本构模型 | 第55-56页 |
3.4.2 模型参数的确定 | 第56-60页 |
3.4.3 本构模型的验证 | 第60-6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四章 基于ABAQUS的 06Cr18Ni11Ti的单颗磨粒磨削仿真 | 第64-82页 |
4.1 单颗磨粒磨削仿真模型的构建 | 第64-69页 |
4.1.1 ABAQUS在金属切削加工仿真中的应用研究 | 第64-65页 |
4.1.2 磨削参数组合方案设计 | 第65页 |
4.1.3 材料模型的选择 | 第65-67页 |
4.1.4 有限元网格模型的建立 | 第67-69页 |
4.2 单颗磨粒磨削仿真结果分析 | 第69-79页 |
4.2.1 成屑过程 | 第69-70页 |
4.2.2 磨削参数对磨削力的影响 | 第70-74页 |
4.2.3 磨削参数对等效应力的影响 | 第74-78页 |
4.2.4 磨削参数对磨削区温度的影响 | 第78-79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79-82页 |
第五章 06Cr18Ni11Ti窄深槽缓进磨削的试验研究 | 第82-100页 |
5.1 试验方案设计 | 第82-86页 |
5.1.1 试验条件 | 第82-84页 |
5.1.2 正交试验设计 | 第84-86页 |
5.2 试验结果分析 | 第86-92页 |
5.2.1 直观分析 | 第86页 |
5.2.2 极差分析 | 第86-89页 |
5.2.3 磨削表面形貌的显微图像分析 | 第89-92页 |
5.3 基于偏最小二乘法的表面粗糙度经验预测模型的建立 | 第92-97页 |
5.3.1 偏最小二乘法简介 | 第92-93页 |
5.3.2 表面粗糙度经验预测模型的建立 | 第93-96页 |
5.3.3 表面粗糙度经验预测模型的检验 | 第96-9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7-100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00-104页 |
6.1 主要研究工作总结 | 第100-102页 |
6.2 主要创新点 | 第102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102-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14页 |
致谢 | 第114-116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16-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