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绪论 | 第8-12页 |
一、研究缘由 | 第8-9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三、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10页 |
四、主要研究内容概要 | 第10-12页 |
1 工笔没骨与水彩探析之——民族文化与哲学思想 | 第12-15页 |
1.1 根植的两种文化背景 | 第12页 |
1.2 民族文化与哲学思想 | 第12-15页 |
2 工笔没骨与水彩探析之——物质载体的差异性 | 第15-24页 |
2.1 材质特性 | 第15-21页 |
2.1.1 工笔画--没骨技法的特制材质表现 | 第15-19页 |
2.1.2 西方水彩画的材质表现 | 第19-21页 |
2.2 新形势下的材料碰撞冲击 | 第21-24页 |
2.2.1 新材质对工笔画的冲击 | 第21-22页 |
2.2.2 新材质对水彩画的冲击 | 第22-24页 |
3 工笔没骨与水彩探析之——艺术手法的表现性 | 第24-60页 |
3.1 水色相融变化万千 | 第24-40页 |
3.1.1 水色变化魅力---水彩 | 第25-32页 |
3.1.2 水色变化魅力---工笔画没骨法 | 第32-40页 |
3.2 游走于画面的笔法魅力 | 第40-43页 |
3.2.1 工笔画的骨法用笔与线条艺术 | 第40-42页 |
3.2.2 水彩的丰富用笔变化 | 第42-43页 |
3.3 作品样式的呈现性 | 第43-48页 |
3.3.1 作品的尺幅展现形式 | 第45-46页 |
3.3.2 装裱展现的种类形式 | 第46页 |
3.3.3 构图展现形式 | 第46-48页 |
3.4 画体结构的差异性 | 第48-50页 |
3.4.1 透视法则 | 第48-49页 |
3.4.2 画面构成 | 第49-50页 |
3.5 以“写生正派”“恽派”没骨绘画创作为例与水彩的对景写生 | 第50-60页 |
3.5.1 以恽寿平为代表的“恽派”没骨绘画技法 | 第50-56页 |
3.5.2 水彩的对景写生 | 第56-60页 |
4 工笔没骨与水彩探析之——东西方审美艺术 | 第60-65页 |
4.1 东西方文化折射下的审美趣味 | 第60-62页 |
4.1.1 西方审美精神 | 第61页 |
4.1.2 东方审美精神 | 第61-62页 |
4.2 当前形势下的新发展 | 第62-65页 |
4.2.1 绘画材料的多元化 | 第62页 |
4.2.2 绘画语言的多样性 | 第62-63页 |
4.2.3 题材的丰富 | 第63页 |
4.2.4 思想观念的丰富多元 | 第63-65页 |
结语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
后记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