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引言 | 第9-10页 |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0-12页 |
| 二、我国机动车物权变动模式 | 第12-22页 |
| (一)机动车物权变动模式的立法理由 | 第12-17页 |
| (二)机动车物权变动模式:登记对抗主义 | 第17-21页 |
| (三)小结 | 第21-22页 |
| 三、机动车善意取得是否适用善意取得理论基础的探讨 | 第22-27页 |
| (一)学界关于善意取得理论基础的学说 | 第22-24页 |
| (二)善意取得理论基础的再探讨 | 第24-27页 |
| (三)机动车善意取得是否适用善意取得理论基础的探讨 | 第27页 |
| 四、机动车占有公信力问题探讨 | 第27-32页 |
| (一)占有及占有的效力 | 第28-30页 |
| (二)机动车占有不具有公信力 | 第30-32页 |
| 五、机动车登记公信力问题探讨 | 第32-37页 |
| (一)机动车登记 | 第32-33页 |
| (二)机动车登记不具有公信力 | 第33-36页 |
| (三)登记对抗与善意取得相冲突 | 第36-37页 |
| 六、登记对抗主义模式下机动车善意取得的类型和构成要件 | 第37-47页 |
| (一)机动车善意取得的唯一类型:双重公示型 | 第37-41页 |
| (二)机动车善意取得的构成要件 | 第41-47页 |
| 结语 | 第47-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