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2-18页 |
1.2.1 梯田DEM的构建 | 第12-13页 |
1.2.2 DEM洼地与平坦区域处理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1.2.3 流向算法研究进展 | 第15-18页 |
1.3 存在问题 | 第18-19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4.1 研究目标 | 第19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5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0-21页 |
第二章 研究基础与方法 | 第21-29页 |
2.1 实验样区及数据基础 | 第21-22页 |
2.1.1 研究区域 | 第21页 |
2.1.2 数据基础 | 第21-22页 |
2.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2-26页 |
2.2.1 研究思路 | 第22-23页 |
2.2.2 研究方法 | 第23页 |
2.2.3 技术路线 | 第23-26页 |
2.2.4 软件环境 | 第26页 |
2.3 关键技术简述 | 第26-29页 |
2.3.1 GPS RTK技术 | 第26-27页 |
2.3.2 Arc Hydro 2.0 | 第27页 |
2.3.3 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10平台与ArcGIS Engine 10.1及C | 第27-28页 |
2.3.4 MATLAB 2012b与Excel 2010 | 第28-29页 |
第三章 梯田DEM的建立与梯田DEM预处理 | 第29-47页 |
3.1 基于真实田坎信息的梯田DEM的建立 | 第29-38页 |
3.1.1 构建梯田DEM基本原理 | 第29-31页 |
3.1.2 基于真实田坎信息的梯田DEM构建 | 第31-38页 |
3.2 梯田DEM预处理 | 第38-45页 |
3.2.1 DEM数据前期处理 | 第38-40页 |
3.2.2 AGREE算法介绍及修正梯田DEM流域 | 第40-45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四章 梯田DEM水流路径模拟功能模块 | 第47-69页 |
4.1 功能设计 | 第47-54页 |
4.1.1 总体设计 | 第47-49页 |
4.1.2 数据格式选取 | 第49-54页 |
4.2 填洼算法 | 第54-62页 |
4.2.1 J&D算法 | 第54-58页 |
4.2.2 M&G算法 | 第58-62页 |
4.3 栅格单元流向确定 | 第62-68页 |
4.3.1 D8算法及算法实现 | 第62-64页 |
4.3.2 MFD-md算法 | 第64-6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五章 梯田DEM水流路径模拟功能模块实际应用 | 第69-84页 |
5.1 河网密度法原理 | 第69-70页 |
5.1.1 河网密度介绍 | 第69页 |
5.1.2 河网密度法 | 第69-70页 |
5.2 梯田DEM沟道提取结果 | 第70-82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82-84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4-88页 |
1. 结论 | 第84-86页 |
2.问题与展望 | 第86-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技成果 | 第92-93页 |
致谢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