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分类学(系统植物学)论文

芍药属牡丹组植物分子系统学的研究

摘要第2-4页
SUMMARY第4-5页
第一章 研究综述第8-20页
    1.1 前言第8页
    1.2 植物分子系统学第8-10页
        1.2.1 序列分析在分子系统学中的应用第9-10页
            1.2.1.1 叶绿体基因组DNA(cpDNA)第9页
            1.2.1.2 核基因组(rDNA)第9-10页
            1.2.1.3 线粒体基因组mtDNA第10页
    1.3 牡丹组种质资源研究概况第10-13页
        1.3.1 牡丹组野生种质资源第11页
        1.3.2 中国牡丹栽培品种群第11-13页
    1.4 牡丹组亲缘关系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第13-17页
        1.4.1 牡丹野生种之间亲缘关系的研究进展第13-15页
            1.4.1.1 形态学研究第13页
            1.4.1.2 细胞学研究第13-14页
            1.4.1.3 分子生物学研究第14-15页
        1.4.2 牡丹野生种与栽培品种之间亲缘关系研究进展第15-16页
        1.4.3 牡丹栽培品种间研究进展第16-17页
    1.5 拟用于本部分分子系统学研究的DNA序列第17页
        1.5.1 ITS序列第17页
        1.5.2 matK序列第17页
    1.6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7-19页
    1.7 技术路线第19-20页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第20-31页
    2.1 实验材料第20-23页
    2.2 实验仪器及试剂第23页
        2.2.1 主要实验仪器第23页
        2.2.2 主要试剂第23页
    2.3 实验方法第23-31页
        2.3.1 牡丹组野生种及部分栽培品种DNA提取第23-24页
        2.3.2 筛选引物第24-29页
            2.3.2.1 退火温度的选择第25-29页
        2.3.3 所有样品的PCR反应扩增第29页
            2.3.3.1 PCR反应扩增体系第29页
            2.3.3.2 所有样品的PCR反应检测第29页
            2.3.3.3 所有样品的PCR产物测序第29页
        2.3.4 登录GeneBank核苷酸数据库第29页
        2.3.5 数据分析第29-31页
            2.3.5.1 序列分析第29-30页
            2.3.5.2 系统发育分析第30-31页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第31-51页
    3.1 DNA提取结果第31-32页
        3.1.1 牡丹组野生种及栽培品种DNA提取第31页
        3.1.2 牡丹组野生种及栽培品种DNA的检测第31-32页
    3.2 PCR扩增第32-51页
        3.2.1 引物的筛选第32-36页
            3.2.1.1 退火温度的选择第32页
            3.2.1.2 预试样品的PCR扩增第32页
            3.2.1.3 PCR扩增产物检测并测序第32-34页
            3.2.1.4 所有待试样品的ITS和matK序列扩增及检测第34-36页
        3.2.2 所有样品的序列分析第36-43页
            3.2.2.1 所有样品的ITS序列的多重比较研究第36-39页
            3.2.2.2 所有样品的matK序列的多重比较研究第39-43页
        3.2.3 matK和ITS序列的遗传距离分析第43-44页
            3.2.3.1 ITS序列的遗传距离分析第43-44页
            3.2.3.2 matK序列的遗传距离分析第44页
        3.2.4 ITS和matK序列的系统发育树分析第44-51页
            3.2.4.1 ITS序列的系统发育树第45-48页
            3.2.4.2 matK序列的系统发育树第48-51页
第四章 讨论第51-57页
    4.1 牡丹组植物DNA的提取第51页
    4.2 牡丹组植物ITS序列和MATK基因序列分析第51-52页
        4.2.1 ITS序列分析第51-52页
        4.2.2 matK序列分析第52页
    4.3 ITS序列和MATK基因的系统进化树分析第52-57页
        4.3.1 牡丹组野生种间关系第52-53页
        4.3.2 牡丹组栽培品种与野生种间关系第53-54页
        4.3.3 牡丹组栽培品种间关系第54-57页
第五章 结论第57-58页
参考文献第58-66页
致谢第66-67页
作者简介及发表论文第67-68页
导师简介第68-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金融体制改革中政府与市场关系的重构--以广东省为例
下一篇:甘肃省地震应急管理生活救助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