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药学论文--中药化学论文

中药白鲜皮中化学成分的分离与结构鉴定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4页
    1.1 白鲜皮植物描述及分布情况第10-11页
    1.2 白鲜皮中的化学成分第11-20页
        1.2.1 生物碱类化合物第11-13页
        1.2.2 柠檬苦素类化合物第13-16页
        1.2.3 黄酮类化合物第16-17页
        1.2.4 香豆素类化合物第17-19页
        1.2.5 倍半萜类化合物第19-20页
    1.4 白鲜皮的药理作用第20-23页
        1.4.1 抗菌作用第20-21页
        1.4.2 抗炎作用第21页
        1.4.3 杀虫作用第21页
        1.4.4 抗癌作用第21-22页
        1.4.5 保肝作用第22页
        1.4.6 神经保护作用第22-23页
        1.4.7 其他药理作用第23页
    1.5 立题依据第23-24页
第二章 中药白鲜皮中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第24-48页
    2.1 引言第24-25页
    2.2 仪器与试剂第25-26页
        2.2.1 仪器第25页
        2.2.2 试剂第25-26页
        2.2.3 实验材料第26页
        2.2.4 中药白鲜皮的来源及粉碎第26页
    2.3 中药白鲜皮中化学成分的提取第26-29页
        2.3.1 提取第26-28页
        2.3.2 萃取第28-29页
            2.3.2.1 HCl溶解第28页
            2.3.2.2 酸不溶部分的萃取第28页
            2.3.2.3 酸溶解部分的萃取第28页
            2.3.2.4 测试生物碱二氯甲烷层的生物碱反应第28-29页
    2.4 酸不溶部分二氯甲烷层单体化合物的分离第29-41页
        2.4.1 组分Bxp.的柱层析分离第30-31页
        2.4.2 组分Bxp.6的柱层析分离第31-32页
            2.4.2.1 组分Bxp.6-3的柱层析分离第32页
        2.4.3 组分Bxp.14的柱层析分离第32-33页
        2.4.4 组分Bxp.20的柱层析分离第33-36页
            2.4.4.1 组分Bxp.20-2的柱层析分离第34页
            2.4.4.2 组分Bxp.20-2-3的柱层析分离第34-35页
            2.4.4.3 组分Bxp.20-2-6的柱层析分离第35页
            2.4.4.4 组分Bxp.20-2-7的柱层析分离第35-36页
            2.4.4.5 组分Bxp.20-4的柱层析分离第36页
        2.4.5 组分Bxp.23的柱层析分离第36-39页
            2.4.5.1 组分Bxp.23-2的柱层析分离第37-38页
            2.4.5.2 组分Bxp.23-2-2的柱层析分离第38页
            2.4.5.3 组分Bxp.23-2-2-4的柱层析分离第38-39页
        2.4.6 组分Bxp.25的柱层析分离第39-41页
            2.4.6.1 组分Bxp.25-2的柱层析分离第40页
            2.4.6.2 组分Bxp.25-2-2的柱层析分离第40-41页
    2.5 生物碱二氯甲烷层单体化合物的分离第41-45页
        2.5.1 组分Bs.的柱层析分离第41-42页
        2.5.2 组分Bs.1的柱层析分离第42页
        2.5.3 组分Bs.4的柱层析分离第42-45页
            2.5.3.1 组分Bs.4-4的柱层析分离第43-44页
            2.5.3.2 组分Bs.4-4-3的柱层析分离第44-45页
    2.6 本章小结第45-48页
第三章 白鲜皮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结构的鉴定第48-66页
    3.0 引言第48-50页
    3.1 实验仪器第50页
    3.2 白鲜皮中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和光谱数据第50-65页
        3.2.1 化合物1(岑酮)的结构鉴定第50-52页
        3.2.2 化合物2(白鲜碱)的结构鉴定第52-53页
        3.2.3 化合物3(氧化岑酮)的结构鉴定第53-55页
        3.2.4 化合物4(黄柏酮)的结构鉴定第55-57页
        3.2.5 化合物5(前茵芋碱)的结构鉴定第57-58页
        3.2.6 化合物6(羟化岑酮)的结构鉴定第58-60页
        3.2.7 化合物7(柠檬苦素)的结构鉴定第60-62页
        3.2.8 化合物8(新的呋喃四降三萜类物质)的结构鉴定第62-64页
        3.2.9 化合物9(γ-崖椒碱)的结构鉴定第64-65页
        3.2.10 化合物10(葫芦巴碱)的结构鉴定第65页
    3.3 本章小结第65-66页
参考文献第66-73页
附录第73-83页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成果第83-85页
致谢第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水氮互作对膜下滴灌玉米生理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下一篇:覆盖对旱地冬小麦土壤水分及氮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