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Summary | 第4-5页 |
缩略词(abbreviation) | 第6-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5页 |
1.1 黄瑞香资源概述 | 第11-12页 |
1.2 种子休眠研究进展 | 第12-19页 |
1.2.1 种子休眠的类型 | 第12-13页 |
1.2.2 种子休眠的原因 | 第13-15页 |
1.2.2.1 种皮的阻碍作用引起的休眠 | 第13-14页 |
1.2.2.2 种胚器官的发育情况引起的休眠 | 第14-15页 |
1.2.2.3 内源抑制物质的存在引起的休眠 | 第15页 |
1.2.3 种子休眠机理研究 | 第15-19页 |
1.2.3.1 植物内源激素调控 | 第16页 |
1.2.3.2 代谢调控学说 | 第16-17页 |
1.2.3.3 光敏素学说 | 第17-18页 |
1.2.3.4 能量调控学说 | 第18-19页 |
1.3 种子休眠解除方法研究进展 | 第19-23页 |
1.3.1 物理休眠解除方法 | 第19-21页 |
1.3.1.1 机械处理 | 第19-20页 |
1.3.1.2 热水浸种处理 | 第20页 |
1.3.1.3 化学药剂处理 | 第20-21页 |
1.3.2 形态休眠解除方法 | 第21页 |
1.3.2.1 沙藏层积 | 第21页 |
1.3.2.2 分离胚 | 第21页 |
1.3.3 生理休眠解除方法 | 第21-22页 |
1.3.3.1 层积处理 | 第21-22页 |
1.3.3.2 激素处理 | 第22页 |
1.3.4 形态生理休眠的解除方法 | 第22-23页 |
1.3.5 综合性休眠解除方法 | 第23页 |
1.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3-25页 |
第二章 黄瑞香种子生物学特性 | 第25-29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5-26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25页 |
2.1.2 试验方法 | 第25-26页 |
2.1.2.1 种子及胚的形态观察 | 第25页 |
2.1.2.2 种子饱满度和千粒重测定 | 第25页 |
2.1.2.3 种子含水量测定 | 第25页 |
2.1.2.4 种皮结构的扫描电镜 | 第25页 |
2.1.2.5 种子生活力测定 | 第25-26页 |
2.1.2.6 种子萌发率测定 | 第26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6-28页 |
2.2.1 种子特征 | 第26-28页 |
2.2.1.1 种子基本特征 | 第26-27页 |
2.2.1.2 种皮结构 | 第27-28页 |
2.2.1.3 种子生活力 | 第28页 |
2.2.1.4 种子萌发率 | 第28页 |
2.3 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黄瑞香种子休眠原因研究 | 第29-35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29-30页 |
3.1.1 试验材料 | 第29页 |
3.1.2 试验方法 | 第29-30页 |
3.1.2.1 黄瑞香种子吸水率的测定 | 第29页 |
3.1.2.2 黄瑞香种子各部分浸提液的提取 | 第29页 |
3.1.2.3 黄瑞香种子各部分浸提液的生物鉴定 | 第29页 |
3.1.2.4 种子离体胚萌发研究 | 第29-30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0-33页 |
3.2.1 黄瑞香种子的透水性 | 第30-31页 |
3.2.2 黄瑞香种子各部分浸提液的生物鉴定 | 第31-33页 |
3.2.3 黄瑞香种子种胚的休眠特性 | 第33页 |
3.3 小结 | 第33-35页 |
3.3.1 黄瑞香种子透水性 | 第33页 |
3.3.2 黄瑞香种子各部分浸提液的生物鉴定 | 第33-34页 |
3.3.3 黄瑞香种子种胚休眠特性 | 第34-35页 |
第四章 种子中内源抑制物质的研究 | 第35-53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35-37页 |
4.1.1 试验材料 | 第35页 |
4.1.2 试验方法 | 第35-37页 |
4.1.2.1 黄瑞香种子不同部位抑制物的提取 | 第35页 |
4.1.2.2 黄瑞香种子不同部位抑制物的初步分离 | 第35页 |
4.1.2.3 黄瑞香种子不同部位分离物活性的生物测定 | 第35-36页 |
4.1.2.4 黄瑞香种子不同部位分离物的GC-MS鉴定 | 第36-37页 |
4.1.3 数据处理 | 第37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37-50页 |
4.2.1 黄瑞香种子不同部位分离相的生物测定 | 第37-41页 |
4.2.1.1 种皮和种胚中各有机相对白菜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 第37-38页 |
4.2.1.2 种皮和种胚中各有机相对白菜幼苗苗高的影响 | 第38-39页 |
4.2.1.3 种皮和种胚中各有机相提取液对白菜幼苗根长的影响 | 第39-41页 |
4.2.2 黄瑞香种子种皮提取的有机化合物种类 | 第41-46页 |
4.2.2.1 种皮的石油醚相提取物 | 第41-42页 |
4.2.2.2 种皮的乙醚相提取物 | 第42-43页 |
4.2.2.3 种皮的乙酸乙酯提取物 | 第43-44页 |
4.2.2.4 种皮的甲醇提取物 | 第44-46页 |
4.2.3 黄瑞香种子种胚中提取的有机化合物种类 | 第46-50页 |
4.2.3.1 黄瑞香种胚的石油醚相提取物 | 第46-47页 |
4.2.3.2 黄瑞香种胚的乙醚相提取物 | 第47-48页 |
4.2.3.3 黄瑞香种胚的乙酸乙酯相提取物 | 第48页 |
4.2.3.4 黄瑞香种胚的甲醇相提取物 | 第48-50页 |
4.3 小结 | 第50-53页 |
4.3.1 黄瑞香种子中抑制物质的生物测定 | 第50-51页 |
4.3.2 黄瑞香种子中抑制物质的种类 | 第51-53页 |
第五章 黄瑞香种子休眠解除处理方法的研究 | 第53-63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53-54页 |
5.1.1 试验材料 | 第53页 |
5.1.2 种子休眠处理方法 | 第53-54页 |
5.1.2.1 激素溶液浸种处理 | 第53页 |
5.1.2.2 低温层积处理 | 第53页 |
5.1.2.3 干藏处理 | 第53-54页 |
5.1.2.4 激素溶液结合低温层积处理 | 第54页 |
5.1.2.5 室外自然层积处理 | 第54页 |
5.1.2.6 出苗率观察 | 第54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54-59页 |
5.2.1 种子休眠解除方法处理效果 | 第54-59页 |
5.2.1.1 激素溶液浸种处理 | 第54-55页 |
5.2.1.2 层积方式对黄瑞香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55-56页 |
5.2.1.3 低温层积过程中温度对黄瑞香种胚发育的影响 | 第56页 |
5.2.1.4 激素浸种与层积处理的效应 | 第56-57页 |
5.2.1.5 自然层积处理的效应 | 第57-58页 |
5.2.1.6 层积后种子的出苗率 | 第58-59页 |
5.3 小结与讨论 | 第59-63页 |
5.3.1 激素溶液浸种与黄瑞香种子休眠 | 第59-60页 |
5.3.2 层积处理与黄瑞香种子休眠 | 第60页 |
5.3.3 黄瑞香种子休眠解除处理方法的建立 | 第60-61页 |
5.3.4 黄瑞香种子室外自然层积破眠方法的建立 | 第61-63页 |
第六章 黄瑞香种子休眠解除过程中生理特性研究 | 第63-81页 |
6.1 材料与方法 | 第63-68页 |
6.1.1 试验材料 | 第63页 |
6.1.2 实验方法 | 第63-68页 |
6.1.2.1 种胚的解剖学观察 | 第63-64页 |
6.1.2.2 可溶性糖和淀粉的测定 | 第64-65页 |
6.1.2.3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第65页 |
6.1.2.4 粗脂肪含量的测定 | 第65页 |
6.1.2.5 过氧化物酶活性的测定 | 第65页 |
6.1.2.6 酸性磷酸酯酶活性测定 | 第65-66页 |
6.1.2.7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和 6-磷酸葡萄糖酸脱氢酶联合活性测定 | 第66页 |
6.1.2.8 种胚中内源激素测定 | 第66-68页 |
6.2 结果与分析 | 第68-77页 |
6.2.1 种子休眠解除过程中种胚的解剖学观察 | 第68-69页 |
6.2.2 种子休眠解除过程储藏物质的变化 | 第69-72页 |
6.2.2.1 粗脂肪含量的变化 | 第69-70页 |
6.2.2.2 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 | 第70-71页 |
6.2.2.3 淀粉含量的变化 | 第71-72页 |
6.2.2.4 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变化 | 第72页 |
6.2.3 种子休眠解除过程关键酶活性的变化 | 第72-75页 |
6.2.3.1 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 | 第72-73页 |
6.2.3.2 酸性磷酸酯酶活性的变化 | 第73-74页 |
6.2.3.3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和 6-磷酸葡萄糖酸脱氢酶联合活性的变化 | 第74-75页 |
6.2.4 黄瑞香种子休眠解除过程中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 | 第75-77页 |
6.2.4.1 种胚ABA含量的变化 | 第75-76页 |
6.2.4.2 种胚GA3含量的变化 | 第76页 |
6.2.4.3 种胚IAA含量的变化 | 第76页 |
6.2.4.4 种胚ZR含量的变化 | 第76-77页 |
6.2.4.5 不同激素比值的变化 | 第77页 |
6.3 小结与讨论 | 第77-81页 |
6.3.1 黄瑞香种子休眠解除过程中种胚的解剖学观察 | 第77-78页 |
6.3.2 黄瑞香种子休眠解除过程中各贮藏物质含量及酶活性的变化 | 第78-79页 |
6.3.3 黄瑞香种子休眠解除过程中激素含量的变化 | 第79-81页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 第81-89页 |
7.1 结论 | 第81-84页 |
7.1.1 种子的休眠原因 | 第81页 |
7.1.1.1 黄瑞香种皮的结构和吸水特性 | 第81页 |
7.1.1.2 黄瑞香种胚的形态和特征 | 第81页 |
7.1.1.3 生物测定 | 第81页 |
7.1.2 黄瑞香种子中的内源抑制物质 | 第81-83页 |
7.1.2.1 种子中内源抑制物的抑制活性测定 | 第81-82页 |
7.1.2.2 黄瑞香种子中内源抑制物质的种类 | 第82-83页 |
7.1.3 黄瑞香种子休眠解除过程中的变化 | 第83-84页 |
7.1.3.1 种子中贮藏物质的变化 | 第83页 |
7.1.3.2 种子中关键酶活性的变化 | 第83-84页 |
7.1.3.3 种子中内源激素的变化 | 第84页 |
7.2 讨论 | 第84-89页 |
7.2.1 萌发抑制物质 | 第84-85页 |
7.2.2 代谢调控 | 第85-86页 |
7.2.3 激素调控 | 第86-87页 |
7.2.4 种胚的发育 | 第87-88页 |
7.2.5 休眠解除方法 | 第88-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8页 |
导师简介 | 第98-99页 |
作者简介 | 第99-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