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1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8页 |
1.2.1 利益相关方分类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1.2.2 利益相关方影响力研究综述 | 第14-17页 |
1.2.3 项目治理研究综述 | 第17-18页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点 | 第18-19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3.3 研究创新点 | 第19页 |
1.4 研究技术路线图 | 第19-21页 |
第二章 铁路建设项目利益相关方影响力作用机理分析 | 第21-30页 |
2.1 铁路建设项目利益相关方识别 | 第21-24页 |
2.1.1 利益相关方分类方法 | 第21页 |
2.1.2 利益相关方分类维度及识别结果 | 第21-24页 |
2.2 铁路建设项目管理要素 | 第24-25页 |
2.2.1 铁路建设项目管理要素内容 | 第24-25页 |
2.2.2 铁路建设项目管理要素特点 | 第25页 |
2.3 铁路建设项目利益相关方影响力作用机理分析 | 第25-30页 |
2.3.1 铁路建设项目利益相关方责权利分析 | 第25-27页 |
2.3.2 铁路建设项目利益相关方影响要素分析 | 第27-30页 |
第三章 铁路建设项目利益相关方影响力评价指标选择 | 第30-37页 |
3.1 利益相关方影响力因素分析 | 第30-32页 |
3.2 铁路建设项目利益相关方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 | 第32-37页 |
3.2.1 铁路建设项目利益相关方影响力评价指标初选 | 第32页 |
3.2.2 铁路建设项目利益相关方影响力评价指标遴选及体系构建 | 第32-37页 |
第四章 铁路建设项目利益相关方影响力解释结构模型 | 第37-47页 |
4.1 铁路建设项目影响力指标调查 | 第37-40页 |
4.1.1 问卷设计与发放 | 第37页 |
4.1.2 统计数据分析 | 第37-40页 |
4.2 铁路建设项目利益相关方影响力解释结构模型构建与分析 | 第40-47页 |
4.2.1 解释结构模型概述 | 第40页 |
4.2.2 解释结构模型的构建 | 第40-42页 |
4.2.3 影响力层级关系 | 第42-44页 |
4.2.4 影响力交叉分析 | 第44-47页 |
第五章 铁路建设项目利益相关方影响力评价模型 | 第47-60页 |
5.1 铁路建设项目利益相关方影响力评价原则 | 第47-48页 |
5.2 铁路建设项目利益相关方影响力评价方法 | 第48-49页 |
5.3 铁路建设项目利益相关方影响力评价问卷调查 | 第49-51页 |
5.3.1 问卷设计 | 第49页 |
5.3.2 统计数据分析 | 第49-51页 |
5.4 铁路建设项目利益相关方影响力变量测度 | 第51-55页 |
5.4.1 影响力均值与方差 | 第51-52页 |
5.4.2 影响力分布差异检验T值 | 第52-53页 |
5.4.3 影响力Pearson相关性与显著性 | 第53-55页 |
5.5 铁路建设项目利益相关方影响力评价 | 第55-60页 |
5.5.1 利益相关方影响力判断矩阵 | 第56-57页 |
5.5.2 影响力层次单排序与一致性检验 | 第57页 |
5.5.3 利益相关方影响力组合权重 | 第57-58页 |
5.5.4 利益相关方影响力评价结果 | 第58-60页 |
第六章 铁路建设项目利益相关方治理对策 | 第60-64页 |
6.1 铁路建设项目利益相关方治理思路 | 第60-61页 |
6.2 铁路建设项目利益相关方治理建议 | 第61-64页 |
6.2.1 建立各方工作联动机制 | 第61页 |
6.2.2 形成多元化区别管理体系 | 第61-62页 |
6.2.3 将公众纳入决策系统 | 第62-63页 |
6.2.4 完善专业组织责任负责制 | 第63-64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4-66页 |
7.1 结论 | 第64-65页 |
7.2 展望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附录 | 第70-81页 |
附录 1:铁路建设项目影响力指标调查问卷 | 第70-73页 |
附录 2:铁路建设项目影响力指标关系调查问卷 | 第73-75页 |
附录 3:铁路建设项目利益相关方影响力强度调查问卷 | 第75-81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