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7页 |
英文摘要 | 第7-9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4-17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7-35页 |
2.1 丙烯酸概述 | 第17-18页 |
2.2 丙烯酸的合成方法 | 第18-25页 |
2.2.1 丙烯氧化法 | 第18-19页 |
2.2.2 乙炔羰基化法 | 第19-21页 |
2.2.3 乳酸(酯)脱水法 | 第21-22页 |
2.2.4 甘油脱水法 | 第22-23页 |
2.2.5 氯乙醇法和氰乙醇法 | 第23页 |
2.2.6 烯酮法 | 第23页 |
2.2.7 丙烯腈水解法 | 第23-24页 |
2.2.8 乙烯/乙炔氧化羰基合成法 | 第24页 |
2.2.9 乙烯-CO_2氧化偶联法 | 第24-25页 |
2.2.10 丙烷脱氢氧化法 | 第25页 |
2.2.11 醋酸(酯)与甲醛气相缩合法 | 第25页 |
2.3 乙炔羰基化合成丙烯酸研究进展 | 第25-29页 |
2.3.1 国外工业生产及国内研究概况 | 第25-27页 |
2.3.2 均相催化乙炔羰基化催化剂研究进展 | 第27-28页 |
2.3.3 多相催化乙炔羰基化催化剂研究进展 | 第28-29页 |
2.4 乙炔吸收溶剂 | 第29页 |
2.5 乙炔的安全操作 | 第29-33页 |
2.5.1 水合物 | 第29-30页 |
2.5.2 乙炔的分解及爆炸 | 第30-33页 |
2.6 论文工作选题的依据和研究内容 | 第33-35页 |
第3章 实验部分 | 第35-46页 |
3.1 实验原料和仪器 | 第35-37页 |
3.2 实验流程及装置 | 第37-40页 |
3.2.1 催化反应装置图 | 第37-39页 |
3.2.2 高压反应釜操作流程 | 第39页 |
3.2.3 工业均相单管反应器操作流程 | 第39-40页 |
3.3 催化剂的制备 | 第40页 |
3.4 催化剂的表征 | 第40-43页 |
3.4.1 X射线衍射(XRD) | 第40页 |
3.4.2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 | 第40-41页 |
3.4.3 X射线荧光光谱(XRF) | 第41页 |
3.4.4 程序升温还原(H2-TPR) | 第41页 |
3.4.5 吡啶-红外光谱(Pyridine-FTIR) | 第41-42页 |
3.4.6 热重分析(TG) | 第42页 |
3.4.7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42页 |
3.4.8 拉曼光谱(Raman) | 第42页 |
3.4.9 氨气-程序升温脱附(NH_3-TPD) | 第42-43页 |
3.4.10 比表面和孔分布测定 | 第43页 |
3.4.11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 | 第43页 |
3.4.12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 第43页 |
3.4.13 粒度分布(PSD) | 第43页 |
3.5 样品分析 | 第43-46页 |
3.5.1 测试条件 | 第43-44页 |
3.5.2 内标法校正因子f_i的确定 | 第44页 |
3.5.3 原料转化率、产物选择性、收率及丙烯酸时空收率的计算 | 第44-46页 |
第4章 乙炔氢羧基化反应均相催化剂的稳定性和沉积物形成研究 | 第46-62页 |
4.1 引言 | 第46页 |
4.2 停留(反应)时间的影响 | 第46-48页 |
4.3 溴化镍浓度对乙醛和沉积物形成的影响 | 第48页 |
4.4 溴化铜浓度对乙醛和沉积物形成的影响 | 第48-51页 |
4.5 工业单管连续反应稳定性研究 | 第51-53页 |
4.6 均相反应沉积物的表征 | 第53-61页 |
4.6.1 粒度分布(PSD) | 第54-55页 |
4.6.2 形貌表征(SEM) | 第55-58页 |
4.6.3 热重分析 | 第58-59页 |
4.6.4 XRD分析 | 第59-60页 |
4.6.5 Raman分析 | 第60-61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5章 金属改性分子筛催化乙炔羰基合成丙烯酸的研究 | 第62-106页 |
5.1 引言 | 第62页 |
5.2 实验内容 | 第62-63页 |
5.2.1 介孔MCM41分子筛的制备 | 第62页 |
5.2.2 金属改性分子筛催化剂的制备 | 第62-63页 |
5.2.3 催化性能评价 | 第63页 |
5.3 不同金属离子改性Y分子筛的催化性能研究 | 第63-71页 |
5.3.1 不同金属离子改性Y分子筛的催化性能比较 | 第63-64页 |
5.3.2 不同金属离子改性Y分子筛的化学元素分析 | 第64-65页 |
5.3.3 不同金属离子改性Y分子筛的XRD分析 | 第65-66页 |
5.3.4 不同金属离子改性Y分子筛的酸性分析 | 第66-69页 |
5.3.5 不同金属离子改性Y分子筛的XPS分析 | 第69-71页 |
5.4 镍改性Y分子筛催化乙炔羰基化性能研究 | 第71-89页 |
5.4.1 不同改性方法对乙炔羰基合成丙烯酸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71-76页 |
5.4.2 不同交换度的NiY分子筛对乙炔羰基合成丙烯酸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76-80页 |
5.4.3 铜盐助剂对乙炔羰基化合成丙烯酸性能的影响 | 第80-81页 |
5.4.4 分子筛酸性对催化反应性能的影响 | 第81-82页 |
5.4.5 反应温度和初始总压对催化反应性能的影响 | 第82-84页 |
5.4.6 催化剂的稳定性考察 | 第84-85页 |
5.4.7 反应后催化剂的表征 | 第85-89页 |
5.5 镍改性其它分子筛催化乙炔羰基化性能研究 | 第89-102页 |
5.5.1 MCM41及改性后的Ni-MCM41的表征 | 第89-95页 |
5.5.2 镍改性β型和MFI型分子筛表征 | 第95-98页 |
5.5.3 镍离子交换改性的不同分子筛的催化性能比较 | 第98-100页 |
5.5.4 反应后催化剂的状态和形貌分析 | 第100-102页 |
5.6 反应机理探讨 | 第102-103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103-106页 |
第6章 Ni_2O_3催化乙炔羰基化合成丙烯酸的研究 | 第106-121页 |
6.1 引言 | 第106页 |
6.2 无载体镍基多相催化剂与镍盐均相催化剂催化活性的比较 | 第106-108页 |
6.3 CO/C_2H_2摩尔比对催化反应活性的影响 | 第108-110页 |
6.4 丙酮/水体积比对催化反应活性的影响 | 第110-111页 |
6.5 不同助剂对催化反应活性的影响 | 第111-112页 |
6.6 溴化铜添加量对催化反应活性的影响 | 第112-113页 |
6.7 Ni_2O_3的添加量对催化反应活性的影响 | 第113-114页 |
6.8 Ni_2O_3催化剂的稳定性考察 | 第114-115页 |
6.9 Ni_2O_3催化剂表征 | 第115-119页 |
6.10 本章小结 | 第119-121页 |
第7章 纳米NiO及其掺杂铋的复合氧化物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和催化性能研究 | 第121-149页 |
7.1 引言 | 第121页 |
7.2 实验内容 | 第121-122页 |
7.2.1 非负载型NiO催化剂的制备 | 第121-122页 |
7.2.2 掺杂铋的复合氧化物催化剂的制备 | 第122页 |
7.2.3 催化剂的催化反应性能评价 | 第122页 |
7.3 非负载型纳米NiO前驱体的表征 | 第122-127页 |
7.3.1 XRD表征 | 第122-124页 |
7.3.2 FT-IR表征 | 第124页 |
7.3.3 TG/DTG/DTA表征 | 第124-127页 |
7.4 非负载型纳米NiO的表征 | 第127-132页 |
7.4.1 XRD表征 | 第127-129页 |
7.4.2 SEM表征 | 第129-131页 |
7.4.3 TPR表征 | 第131-132页 |
7.5 非负载型纳米NiO催化乙炔羰基化活性评价 | 第132-134页 |
7.6 铋掺杂镍的复合氧化物催化剂催乙炔羰基化性能研究 | 第134-147页 |
7.6.1 镍/铋复合氧化物结构的表征 | 第135-146页 |
7.6.2 复合氧化物催化剂的催化性能评价 | 第146-147页 |
7.7 本章小结 | 第147-149页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49-153页 |
8.1 结论 | 第149-151页 |
8.2 展望 | 第151-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153-166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166-167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67-168页 |
致谢 | 第1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