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设备可用性评估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引言 | 第11-12页 |
1.2 研究背景 | 第12-15页 |
1.3 本文工作和结构框架 | 第15-17页 |
第二章 可用性评估 | 第17-29页 |
2.1 可用性评估的定义 | 第17页 |
2.2 可用性的评估的意义及应用 | 第17-18页 |
2.3 可用性评估一般步骤 | 第18-28页 |
2.3.1 确定评估目标 | 第19-20页 |
2.3.2 选择评估方法 | 第20-23页 |
2.3.3 选择评估技术 | 第23-27页 |
2.3.4 数据收集与分析 | 第27-28页 |
2.3.5 讨论与总结 | 第2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T&LEE移动设备可用性评估模型 | 第29-47页 |
3.1 T&LEE模型含义 | 第29-30页 |
3.2 移动设备的限制特性 | 第30-33页 |
3.3 移动设备可用性评估方法 | 第33-37页 |
3.4 眼动跟踪技术 | 第37-45页 |
3.4.1 眼动追踪技术简介 | 第38-39页 |
3.4.2 眼动追踪技术的移动评估意义 | 第39-41页 |
3.4.3 眼动追踪技术提供的信息 | 第41-45页 |
3.5 T&LEE移动评估模型使用 | 第45-46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四章 移动设备可读性评估实验 | 第47-58页 |
4.1 确定实验目标 | 第47-48页 |
4.2 评估方法 | 第48-52页 |
4.2.1 被试者 | 第49页 |
4.2.2 实验环境和设备 | 第49-50页 |
4.2.3 实验材料 | 第50-51页 |
4.2.4 实验平衡设计 | 第51-52页 |
4.3 评估技术 | 第52-54页 |
4.4 数据分析 | 第54-56页 |
4.4.1 AOI凝视时间 | 第54-55页 |
4.4.2 答案得分 | 第55页 |
4.4.3 阅读速度 | 第55页 |
4.4.4 满意度评分 | 第55-56页 |
4.5 讨论与总结 | 第56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8-61页 |
5.1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58-59页 |
5.2 后续工作展望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附录 | 第66-72页 |
攻读硕士期间成果列表 | 第72-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