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临界水堆候选材料腐蚀行为的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7页 |
·第四代核能系统 | 第13页 |
·超临界水堆 | 第13-14页 |
·超临界水堆包壳材料 | 第14-16页 |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6-17页 |
第二章 材料在超临界水中的腐蚀 | 第17-22页 |
·超临界水的特性 | 第17页 |
·金属高温氧化动力学 | 第17-18页 |
·超临界水中材料表面氧化膜 | 第18页 |
·金属氧化动力学曲线 | 第18-19页 |
·应力腐蚀开裂 | 第19页 |
·应力腐蚀开裂机理 | 第19-20页 |
·阳极溶解机理 | 第19-20页 |
·氢脆机理 | 第20页 |
·辐照促进应力腐蚀开裂 | 第20页 |
·应力腐蚀开裂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恒变形 | 第20-21页 |
·恒载荷 | 第21页 |
·慢应变速率拉伸 | 第21-22页 |
第三章 材料在超临界水中的腐蚀研究现状 | 第22-28页 |
·材料在超临界水中的均匀腐蚀研究现状 | 第22-25页 |
·腐蚀温度 | 第22-23页 |
·腐蚀时间 | 第23-24页 |
·溶解氧 | 第24页 |
·合金元素 | 第24-25页 |
·材料在超临界水中的应力腐蚀研究现状 | 第25-27页 |
·实验介质对的影响 | 第25页 |
·温度的影响 | 第25页 |
·压力的影响 | 第25-26页 |
·辐照对的影响 | 第26页 |
·晶界工程的影响 | 第26页 |
·应变速率的影响 | 第26-27页 |
·溶解氧的影响 | 第27页 |
·焊接的影响 | 第27页 |
·SCC敏感性评价方法 | 第27-28页 |
第四章 实验材料选择 | 第28-32页 |
·奥氏体不锈钢 | 第28-29页 |
·316Ti | 第28页 |
·800H | 第28页 |
·HR3C | 第28-29页 |
·AL-6XN | 第29页 |
·TP347HFG | 第29页 |
·镍基合金 | 第29-30页 |
·铁素体/马氏体钢 | 第30-32页 |
·QPQ | 第30-31页 |
·电镀 | 第31页 |
·磁控溅射 | 第31-32页 |
第五章 材料在超临界水中的均匀腐蚀实验 | 第32-44页 |
·实验方案 | 第32-34页 |
·奥氏体不锈钢与镍基合金 | 第32页 |
·铁素体/马氏体钢 | 第32-34页 |
·实验设备 | 第34-35页 |
·实验过程 | 第35-37页 |
·试样准备 | 第35-36页 |
·高压釜运行 | 第36-37页 |
·实验运行状况 | 第37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7页 |
·奥氏体不锈钢和镍基合金 | 第37-39页 |
·铁素体/马氏体钢 | 第39-44页 |
·腐蚀增重 | 第39-40页 |
·表面SEM分析 | 第40-43页 |
·实验小结 | 第43-44页 |
第六章 材料在超临界水中的慢应变速率拉伸实验 | 第44-70页 |
·实验方案 | 第44-45页 |
·实验设备 | 第45页 |
·实验过程 | 第45-48页 |
·试样准备 | 第45-46页 |
·高压釜与慢拉伸机运行 | 第46-48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8-49页 |
·应力应变曲线 | 第48页 |
·断口分析 | 第48-49页 |
·AL-6XN | 第49-54页 |
·应力应变曲线 | 第49-50页 |
·动态应变时效 | 第50-52页 |
·断口SEM分析 | 第52-54页 |
·实验小结 | 第54页 |
·316Ti | 第54-58页 |
·应力应变曲线 | 第55-56页 |
·断口SEM分析 | 第56-58页 |
·实验小结 | 第58页 |
·HR3C | 第58-61页 |
·应力应变曲线 | 第58-60页 |
·断口SEM分析 | 第60-61页 |
·实验小结 | 第61页 |
·TP347HFG | 第61-65页 |
·应力应变曲线 | 第62-63页 |
·断口SEM分析 | 第63-64页 |
·实验小结 | 第64-65页 |
·718 | 第65-67页 |
·应力应变曲线 | 第65-66页 |
·断口SEM分析 | 第66-67页 |
·实验小结 | 第67页 |
·实验总结 | 第67-70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0-72页 |
·主要结论与成果 | 第70页 |
·展望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