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8-14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1.1.1 研究背景和目的 | 第8-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9-12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9-10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第10-12页 |
1.3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12-13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3-14页 |
第二章 资源型城市生态治理的理论基础 | 第14-23页 |
2.1 关于资源型城市和生态治理的概念界定 | 第14-16页 |
2.1.1 资源型城市的概念界定 | 第14-16页 |
2.1.2 生态治理的概念界定 | 第16页 |
2.2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生态治理和政府作用的论述 | 第16-18页 |
2.2.1 生态治理 | 第16-18页 |
2.2.2 政府作用 | 第18页 |
2.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关于生态治理和政府作用的论述 | 第18-23页 |
2.3.1 生态治理 | 第18-20页 |
2.3.2 政府作用 | 第20-23页 |
第三章 我国资源型城市生态现状 | 第23-28页 |
3.1 资源储量明显减少 | 第23-24页 |
3.1.1 资源储量减少 | 第23页 |
3.1.2 资源开发难度加大 | 第23-24页 |
3.2 水资源污染与短缺严重 | 第24-25页 |
3.2.1 水资源储量有限 | 第24页 |
3.2.2 水资源污染严重 | 第24-25页 |
3.3 空气污染严重 | 第25-26页 |
3.3.1 雾霾天数持续增加 | 第25页 |
3.3.2 空气中有害物质含量高 | 第25-26页 |
3.4 土地沉陷和污染严重 | 第26-28页 |
3.4.1 土地沉陷问题严重 | 第26页 |
3.4.2 土地污染与水土流失 | 第26-28页 |
第四章 鲁尔区和大同市政府生态治理的政府作为比较 | 第28-39页 |
4.1 鲁尔区政府生态治理作为 | 第28-31页 |
4.1.1 鲁尔区生态形势概述 | 第28-29页 |
4.1.2 鲁尔区政府生态治理的决策措施 | 第29-30页 |
4.1.3 鲁尔区政府的生态治理的执行措施 | 第30-31页 |
4.1.4 鲁尔区政府生态治理的监督措施 | 第31页 |
4.2 大同市政府生态治理作为 | 第31-36页 |
4.2.1 大同市生态形势概述 | 第31-32页 |
4.2.2 大同市政府生态治理的决策措施 | 第32-34页 |
4.2.3 大同市政府生态治理的执行措施 | 第34-35页 |
4.2.4 大同市政府生态治理的监督措施 | 第35-36页 |
4.3 鲁尔区和大同市生态治理政府作为比较 | 第36-39页 |
4.3.1 鲁尔区和大同市政府作为的共同点 | 第36页 |
4.3.2 鲁尔区和大同市政府作为的差异性 | 第36-37页 |
4.3.3 鲁尔区对于大同市的借鉴意义 | 第37-39页 |
第五章 我国资源型城市生态治理政府功能发挥的对策 | 第39-48页 |
5.1 完善资源型城市生态治理的政府环境 | 第39-43页 |
5.1.1 对城市发展做出科学规划 | 第39-40页 |
5.1.2 制定出可行性更强的生态治理政策 | 第40-41页 |
5.1.3 强化生态治理的责任制,确保生态治理顺利推进 | 第41-42页 |
5.1.4 实现政府生态执政理念的转变 | 第42-43页 |
5.2 完善资源型城市生态治理的社会环境 | 第43-46页 |
5.2.1 推动地区生态治理协调发展 | 第43-44页 |
5.2.2 做好生态治理的教育宣传工作 | 第44-45页 |
5.2.3 更好地整合社会资源 | 第45-46页 |
5.3 从根本上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与转化 | 第46-48页 |
5.3.1 实现资源行业的清洁生产 | 第46页 |
5.3.2 加快发展以旅游业为核心的第三产业 | 第46-47页 |
5.3.3 为生态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 第47-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