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材料论文--非金属材料论文--混凝土及混凝土制品论文

全轻与半轻混凝土单向与双向板的静载试验研究

致谢第4-5页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1 绪论第11-21页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1-12页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2-15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2-14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4-15页
    1.3 研究目标、方法与技术路线第15-18页
        1.3.1 研究目标第15-16页
        1.3.2 技术路线第16-17页
        1.3.3 研究方法第17-18页
    1.4 研究内容第18-21页
        1.4.1 全轻与半轻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第18页
        1.4.2 全轻与半轻混凝土单向板的静载试验第18-20页
        1.4.3 全轻与半轻混凝土双向板的静载试验第20-21页
2 试验概况第21-33页
    2.1 试验材料第21-25页
        2.1.1 粗骨料第21-22页
        2.1.2 细骨料第22-23页
        2.1.3 水泥第23-24页
        2.1.4 矿物外加剂第24页
        2.1.5 化学外加剂第24-25页
        2.1.6 水第25页
    2.2 试验方法第25-33页
        2.2.1 试验原理第25-29页
        2.2.2 拌制工艺第29-33页
3 页岩陶粒混凝土全轻、半轻配合比设计第33-47页
    3.1 全轻混凝土验证试验第33-35页
        3.1.1 试验材料第33页
        3.1.2 试验结果及配合比第33-35页
    3.2 砂轻混凝土验证试验第35-37页
    3.3 石轻混凝土验证试验第37-39页
    3.4 混合轻质混凝土强度影响因素分析第39-46页
        3.4.1 试验概况第39页
        3.4.2 试验结果第39-40页
        3.4.3 水胶比对混合轻质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影响第40-41页
        3.4.4 河砂取代率对混合轻质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影响第41-42页
        3.4.5 碎石取代率对混合轻质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影响第42页
        3.4.6 普通集料同时取代时对混合轻质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影响第42-43页
        3.4.7 混合轻质混凝土的抗折强度与折压比变化规律第43-44页
        3.4.8 混合轻质混凝土的干表观密度和比强度变化规律第44-46页
    3.5 本章小结第46-47页
4 全轻与半轻混凝土单向板的静载试验第47-69页
    4.1 概述第47页
    4.2 单向板的设计与制作第47-49页
        4.2.1 单向板的设计第47-48页
        4.2.2 试验单向板的制作第48-49页
    4.3 试验装置与试验方法第49-52页
        4.3.1 试验装置第49页
        4.3.2 加载方案第49-51页
        4.3.3 量测内容及方法第51-52页
    4.4 试验结果第52-68页
        4.4.1 试验现象第52-57页
        4.4.2 试验现象分析第57页
        4.4.3 试验板抗裂性能分析第57-59页
        4.4.4 荷载-挠度分析第59-62页
        4.4.5 钢筋应变分析第62-64页
        4.4.6 混凝土应变分析第64-65页
        4.4.7 承载力分析第65-68页
    4.5 本章小结第68-69页
5 全轻与半轻混凝土双向板的静载试验第69-83页
    5.1 试验概况第69页
    5.2 双向板的设计与制作第69-70页
        5.2.1 双向板的设计第69页
        5.2.2 双向板的制作第69-70页
    5.3 试验装置与试验方法第70-72页
        5.3.1 试验装置第70-71页
        5.3.2 加载方案第71页
        5.3.3 量测内容及方法第71-72页
    5.4 试验结果第72-81页
        5.4.1 试验现象第72-74页
        5.4.2 破坏形态与裂缝分布分析第74-76页
        5.4.3 荷载-挠度分析第76-78页
        5.4.4 钢筋应变分析第78-80页
        5.4.5 承载力分析第80-81页
    5.5 本章小结第81-83页
6 结论与展望第83-85页
    6.1 结论第83-84页
    6.2 展望第84-85页
参考文献第85-91页
英文简称第91-93页
附表第93-99页
作者简历第99-100页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100页

论文共10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互联网金融平台临界规模突破策略研究
下一篇:S公司科技服务供应商选择和绩效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