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8页 |
1.1 AMYS与AMPS的序列与结构 | 第14-19页 |
1.1.1 AMYs的序列与结构 | 第14-16页 |
1.1.2 AMPs的序列与结构 | 第16-18页 |
1.1.3 AMYs与AMPs序列结构的联系 | 第18-19页 |
1.2 AMYS和AMPS对细胞膜干扰的机制 | 第19-26页 |
1.2.1 非成孔作用机制 | 第20-24页 |
1.2.2 离子通道机制 | 第24-26页 |
1.3 课题的提出 | 第26-28页 |
参考文献 | 第28-38页 |
第二章 实验技术、实验设计与样品准备 | 第38-63页 |
2.1 实验设计 | 第38-46页 |
2.1.1 多肽的设计 | 第38-43页 |
2.1.2 磷脂膜的选取 | 第43-46页 |
2.2 实验技术 | 第46-58页 |
2.2.1 AFM技术 | 第46-51页 |
2.2.2 荧光能量共振转移 | 第51-53页 |
2.2.3 DPH、TMA-DPH和Laurdan荧光分子探针 | 第53-56页 |
2.2.4 ThT荧光分子探针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3页 |
第三章 多肽与磷脂膜的相互作用 | 第63-87页 |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63-70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63-64页 |
3.1.2 多肽和磷脂膜的准备 | 第64-65页 |
3.1.3 细胞毒性实验 | 第65-66页 |
3.1.4 AFM实验 | 第66页 |
3.1.5 荧光能量共振转移(FRET)实验 | 第66-67页 |
3.1.6 DPH荧光各向异性实验方法 | 第67-68页 |
3.1.7 TMA-DPH荧光各向异性实验方法 | 第68-69页 |
3.1.8 Laurdan荧光各向异性实验方法 | 第69-70页 |
3.1.9 ThT荧光分析 | 第70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70-83页 |
3.2.1 三种多肽的细胞毒性实验 | 第70-72页 |
3.2.2 AFM实验和ThT荧光分析结果与讨论 | 第72-78页 |
3.2.3 FRET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78-79页 |
3.2.4 荧光各向异性结果与分析 | 第79-81页 |
3.2.5 三种多肽与磷脂膜相互作用分析 | 第81-83页 |
3.3 另三种多肽实验 | 第8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83-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7页 |
第四章 离子强度对多肽GAV-9 干扰磷脂膜的影响 | 第87-100页 |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88-91页 |
4.1.1 实验材料 | 第88页 |
4.1.2 多肽和磷脂膜的准备 | 第88-89页 |
4.1.3 AFM实验 | 第89页 |
4.1.4 荧光能量共振转移实验(FRET) | 第89-90页 |
4.1.5 DPH荧光各向异性实验方法 | 第90页 |
4.1.6 TMA-DPH荧光各向异性实验方法 | 第90-91页 |
4.1.7 Laurdan荧光各向异性实验方法 | 第91页 |
4.1.8 ThT荧光分析 | 第91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91-97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97-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0页 |
第五章 博士期间其他工作与尝试 | 第100-111页 |
5.1 负电磷脂膜在云母基底表面的沉积 | 第100-101页 |
5.2 肌动蛋白在DOTAP/DOPC正电磷脂膜上的自组装 | 第101-103页 |
5.3 AFM研究氧化石墨烯与磷脂膜的相互作用 | 第103-104页 |
5.4 AFM研究纳米尺度氯化钠颗粒的潮解 | 第104-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11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11-112页 |
博士期间发表文章和成果 | 第112-114页 |
致谢 | 第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