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1页 |
1.1 研究缘起和意义 | 第10-12页 |
1.1.1 课题来源 | 第10-11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2-18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3 研究方案和创新点 | 第18-21页 |
1.3.1 学术构想与思路 | 第18-19页 |
1.3.2 论文研究方法 | 第19页 |
1.3.3 论文创新点 | 第19-21页 |
第2章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对电影消费选择的影响 | 第21-36页 |
2.1 引言 | 第21-23页 |
2.2 价值选择的多样性对电影消费内容的影响 | 第23-27页 |
2.2.1 电影消费内容日趋多元化 | 第23-25页 |
2.2.2 多元的电影消费内容折射价值选择的多样性 | 第25-27页 |
2.3 价值判断的网络化对电影消费形式的影响 | 第27-31页 |
2.3.1 电影消费形式日趋多样化 | 第27-29页 |
2.3.2 多样的电影消费形式折射价值判断的网络化 | 第29-31页 |
2.4 价值取向的个性化对电影消费群体的影响 | 第31-34页 |
2.4.1 电影消费群体日趋年轻化 | 第32-33页 |
2.4.2 电影消费群体年轻化折射价值取向的个性化 | 第33-3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第3章 当代大学生电影消费对价值观形成的影响 | 第36-53页 |
3.1 引言 | 第36-37页 |
3.2 国内主旋律电影消费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影响 | 第37-42页 |
3.2.1“叫好”却鲜“叫座”的主旋律电影消费现状 | 第37-39页 |
3.2.2 1949-1978:光影里的家国情怀 | 第39-40页 |
3.2.3 1978-2016:众星加盟的时代回响 | 第40-42页 |
3.3 国内非主旋律电影消费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影响 | 第42-47页 |
3.3.1 大陆剧情片里的人生百态 | 第43-44页 |
3.3.2 大陆青春片里的“小时代” | 第44-46页 |
3.3.3 港台故事片里的人文观照 | 第46-47页 |
3.4 海外电影消费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影响 | 第47-52页 |
3.4.1 日韩电影里别样的东方世界 | 第48-49页 |
3.4.2 欧洲电影里的“资本世界” | 第49-50页 |
3.4.3“好莱坞”电影所彰显的“美国梦” | 第50-5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4章 立足当代大学生电影消费进行价值观引导的路径 | 第53-71页 |
4.1 引言 | 第53-54页 |
4.2 以政府力量引领大学生电影消费的社会主义方向 | 第54-58页 |
4.2.1 积极引导电影市场的社会主义方向 | 第55-56页 |
4.2.2 坚持党媒舆论主心骨的社会地位 | 第56-57页 |
4.2.3 健全对电影行业的监管机制 | 第57-58页 |
4.3 以社会力量引导大学生电影消费的舆论方向 | 第58-62页 |
4.3.1 提升电影市场的社会效益 | 第59-60页 |
4.3.2 重视网络舆论的社会导向作用 | 第60-61页 |
4.3.3 发挥媒体关乎世道人心的责任 | 第61-62页 |
4.4 以高校力量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第62-65页 |
4.4.1 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价值观引导作用 | 第63-64页 |
4.4.2 构建有思想有内涵的校园文化环境 | 第64-65页 |
4.5 案例分析:燕山大学“红色旋律”影苑活动 | 第65-70页 |
4.5.1 价值观引导需要找对方法 | 第65-66页 |
4.5.2 价值观引导需要引导艺术 | 第66-68页 |
4.5.3 价值观引导需要建构载体 | 第68-70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结论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附录一 当代大学生电影消费情况的调查问卷 | 第77-83页 |
附录二 当代大学生电影消费情况的调查报告 | 第83-9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95-96页 |
致谢 | 第96-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