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1.2.1 土的本构模型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2 扰动状态概念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第二章 研究区黄土的物理力学特性 | 第20-38页 |
2.1 滑坡概况 | 第20-22页 |
2.2 取样及基本物理特性 | 第22-23页 |
2.3 Q_2黄土的力学特性试验 | 第23-31页 |
2.3.1 试验方法 | 第23-24页 |
2.3.2 试验结果 | 第24-31页 |
2.4 Q_1黄土的力学特性试验 | 第31-37页 |
2.4.1 试验方法 | 第31-32页 |
2.4.2 试验结果 | 第32-3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三章 扰动状态概念 | 第38-50页 |
3.1 基本原理和特点 | 第38-40页 |
3.1.1 基本原理 | 第38-39页 |
3.1.2 特点 | 第39-40页 |
3.2 参考状态和扰动函数 | 第40-44页 |
3.2.1 无扰动状态 | 第40-41页 |
3.2.2 完全扰动状态 | 第41-42页 |
3.2.3 扰动函数 | 第42-44页 |
3.3 扰动状态本构方程 | 第44-4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四章 黄土的非线性弹性扰动状态本构模型 | 第50-76页 |
4.1 参考状态模型 | 第50-52页 |
4.1.1 无扰动状态模型 | 第50-51页 |
4.1.2 完全扰动状态模型 | 第51-52页 |
4.2 模型的程序实现 | 第52-55页 |
4.2.1 直接法建立模型及程序实现 | 第52页 |
4.2.2 间接法建立模型及程序实现 | 第52-55页 |
4.3 模拟结果 | 第55-75页 |
4.3.1 Q_2黄土 | 第57-67页 |
4.3.2 Q_1黄土 | 第67-7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五章 黄土的弹塑性扰动状态本构模型 | 第76-158页 |
5.1 Q_2黄土的HISS-δ_0 模型 | 第76-100页 |
5.1.1 模型基本条件 | 第76-77页 |
5.1.2 模型参数的确定 | 第77-92页 |
5.1.3 模型参数对屈服面影响 | 第92-100页 |
5.2 Q_1黄土的HISS-δ_0 扩展模型 | 第100-110页 |
5.2.1 模型基本条件 | 第100-101页 |
5.2.2 模型参数的确定 | 第101-107页 |
5.2.3 模型参数对屈服面影响 | 第107-110页 |
5.3 模型的程序实现 | 第110-130页 |
5.3.1 公式说明 | 第110-113页 |
5.3.2 程序实现 | 第113-127页 |
5.3.3 应力漂移修正 | 第127-130页 |
5.4 模拟结果 | 第130-140页 |
5.4.1 Q_2黄土 | 第130-136页 |
5.4.2 Q_1黄土 | 第136-140页 |
5.5 结果分析 | 第140-156页 |
5.5.1 HISS-δ_0 屈服面 | 第140-147页 |
5.5.2 HISS-δ_0 扩展屈服面 | 第147-150页 |
5.5.3 HISS模型与其他弹塑性模型对比 | 第150-156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56-158页 |
结论 | 第158-160页 |
主要结论 | 第158-159页 |
创新点 | 第159页 |
展望 | 第159-160页 |
参考文献 | 第160-167页 |
附录 1 Q_2黄土非线性弹性扰动状态本构模型模拟结果 | 第167-180页 |
附录 2 Q_1黄土非线性弹性扰动状态本构模型模拟结果 | 第180-18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86-187页 |
致谢 | 第1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