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论文--中国经济论文--地方经济论文

社会资本与区域经济增长:一个理论框架及其在中国情境中的运用

摘要第4-9页
Abstract第9-14页
1. 导论第22-38页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第22-24页
        1.1.1 研究背景第22-23页
        1.1.2 问题的提出第23-24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24-27页
        1.2.1 研究目的第24-25页
        1.2.2 研究意义第25-27页
    1.3 相关核心概念及学科理论第27-31页
        1.3.1 核心概念第27-29页
        1.3.2 新经济社会学:理论主张与核心概念体系第29-31页
    1.4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第31-32页
        1.4.1 研究方法第31页
        1.4.2 数据来源第31-32页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论文整体架构第32-35页
        1.5.1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第32-35页
        1.5.2 本文的逻辑框架图第35页
    1.6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第35-38页
        1.6.1 本文的创新第35-36页
        1.6.2 本文的不足第36-38页
2. 相关文献综述第38-81页
    2.1 社会资本文献综述第38-50页
        2.1.1 社会资本的提出及其最新研究进展第38-41页
        2.1.2 社会资本理论的主要内容第41-50页
    2.2 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综述第50-59页
        2.2.1 尚未成型的经济增长理论第50-51页
        2.2.2 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第51-52页
        2.2.3 增长理论研究的消失与某些例外第52-53页
        2.2.4 经济增长理论模型化的开始: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第53-54页
        2.2.5 内生化增长模型的开始:索罗—斯旺模型第54-55页
        2.2.6 内生化增长模型的发展:内生化储蓄率第55-57页
        2.2.7 内生化增长模型的发展:内生化生产率第57-58页
        2.2.8 内生化增长模型的新发展:内生化人口变动、分工和政府支出第58-59页
    2.3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综述第59-70页
        2.3.1 区域经济增长的文献梳理第59-62页
        2.3.2 区域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第62-70页
    2.4 社会资本与区域经济增长的文献综述第70-81页
        2.4.1 国外有关社会资本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研究综述第71-75页
        2.4.2 国内有关社会资本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研究综述第75-79页
        2.4.3 简评第79-81页
3. 社会资本与区域经济增长:一个理论分析框架第81-103页
    3.1 引入社会资本解释区域经济增长的缘由第81-87页
        3.1.1 弥补新古典经济学之缺失第81-82页
        3.1.2 经济增长理论中非经济要素的探寻第82-85页
        3.1.3 社会资本是资源配置的第三种方式第85-87页
    3.2 社会资本与区域经济增长:一个理论分析框架第87-103页
        3.2.1 区域经济增长中社会资本的定义及其分析层次第87-94页
        3.2.2 社会资本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微观机制:区域企业发展第94-96页
        3.2.3 社会资本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中观机制:以区域产业集群为例第96-98页
        3.2.4 社会资本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宏观机制:区域环境优化第98-103页
4. 社会资本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微观机制:区域企业发展第103-121页
    4.1 企业社会资本的内涵及其分析维度第103-111页
        4.1.1 企业社会资本的内涵第103-107页
        4.1.2 企业社会资本的分析维度第107-111页
    4.2 企业社会资本与企业技术创新第111-114页
        4.2.1 企业内部社会资本对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第112-113页
        4.2.2 企业外部社会资本对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第113页
        4.2.3 企业家社会资本对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第113-114页
    4.3 企业社会资本与企业融资第114-117页
        4.3.1 企业社会资本可以大大提高企业的信用水平第115-116页
        4.3.2 企业社会资本有利于改善企业的融资条件第116-117页
        4.3.3 企业社会资本有利于降低融资成本,减少融资风险第117页
    4.4 企业社会资本与公司治理第117-121页
        4.4.1 企业社会资本有利于降低公司代理成本第118-119页
        4.4.2 企业社会资本有利于提高公司治理效率第119-120页
        4.4.3 企业社会资本有利于推动广义上公司治理目标的实现第120-121页
5. 社会资本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中观机制:以区域产业集群为例第121-139页
    5.1 产业集群的内涵、特征及其分类第121-125页
        5.1.1 产业集群的内涵第121-123页
        5.1.2 产业集群的特征及分类第123-125页
    5.2 社会资本与区域产业集群的形成第125-133页
        5.2.1 有关产业集群形成的主要观点第125-128页
        5.2.2 社会资本视角下的产业集群形成观第128-133页
    5.3 社会资本与区域产业集群的发展第133-139页
        5.3.1 产业集群社会资本的概念第133-134页
        5.3.2 社会资本与产业集群的发展第134-139页
6. 社会资本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宏观机制:区域环境优化第139-158页
    6.1 社会资本与区域经济发展环境第139-141页
        6.1.1 区域经济发展环境的内涵及其分类第139-140页
        6.1.2 社会资本与区域经济发展环境第140-141页
    6.2 社会信任与区域市场经济环境第141-146页
        6.2.1 作为一种社会资本的社会信任第141-143页
        6.2.2 社会信任的内涵及其分析维度第143-144页
        6.2.3 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环境的市场经济环境第144页
        6.2.4 社会信任与区域市场经济环境第144-146页
    6.3 社会文化与区域创新环境第146-151页
        6.3.1 作为一种社会资本的社会文化第146-147页
        6.3.2 社会文化的内涵及其分类第147-149页
        6.3.3 区域创新环境的内涵第149-150页
        6.3.4 社会文化与区域创新环境第150-151页
    6.4 社会制度与区域制度环境第151-158页
        6.4.1 作为一种社会资本的社会制度第151-153页
        6.4.2 社会制度的内涵及构成第153-154页
        6.4.3 制度环境的含义第154-156页
        6.4.4 社会制度与区域制度环境第156-158页
7. 社会资本与区域经济增长:实证检验第158-186页
    7.1 基于世界价值观调查数据的跨国检验第158-163页
    7.2 基于国内调查数据的跨省检验第163-166页
    7.3 基于温州经济增长的实证检验第166-186页
        7.3.1 温州模式:简要介绍第166-168页
        7.3.2 微观区域社会资本促进温州民营企业的发展第168-174页
        7.3.3 中观区域社会资本促进温州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第174-179页
        7.3.4 宏观区域社会资本为温州经济增长提供良好的环境第179-186页
8.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社会资本培育对策第186-203页
    8.1 培育微观区域社会资本,促进区域企业绩效的提高第186-192页
        8.1.1 重视企业内部社会资本的培育第186-188页
        8.1.2 重视企业外部社会资本的培育第188-190页
        8.1.3 重视企业家社会资本的培育第190-192页
    8.2 培育中观区域社会资本,促进区域产业集群的发展第192-196页
        8.2.1 培育区域集群网络第193-194页
        8.2.2 培育集群中介组织,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第194-195页
        8.2.3 强化区域集群身份的认同,培育集群品牌优势第195-196页
    8.3 培育宏观区域社会资本,优化区域环境建设第196-203页
        8.3.1 培育区域社会信任,营造区域信任环境第196-198页
        8.3.2 培育区域社会文化,营造鼓励创新的文化环境第198-200页
        8.3.3 完善区域社会制度,营造良好的区域制度环境第200-203页
9. 全文结论第203-208页
参考文献第208-222页
后记第222-223页
致谢第223-227页
在读期间的科研成果第227页

论文共22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膜用改性聚酯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下一篇:三维锐钛矿TiO2单晶薄膜的常压非平衡等离子体制备及发光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