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儿童心理特点的培智类特教学校建筑设计策略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 第14-17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4 研究对象与内容 | 第17-18页 |
1.4.1 研究对象 | 第17-18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5 研究的方法与框架 | 第18-20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5.2 研究框架 | 第19-20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发展性障碍儿童心理特点解析 | 第20-34页 |
2.1 培智类特教学校的基本概念 | 第20-22页 |
2.1.1 职能定位 | 第20页 |
2.1.2 功能构成 | 第20-21页 |
2.1.3 招生对象 | 第21-22页 |
2.2 培智类特教学校学生的相关概念 | 第22-26页 |
2.2.1 发展性障碍 | 第22-23页 |
2.2.2 分类 | 第23-26页 |
2.2.3 心理特点 | 第26页 |
2.3 发展性障碍儿童的情绪与行为特点 | 第26-29页 |
2.3.1 对视觉和听觉刺激的过度情绪敏感 | 第26-28页 |
2.3.2 行为约束能力差 | 第28页 |
2.3.3 肢体活动的缺乏 | 第28-29页 |
2.4 发展性障碍儿童的感知觉与认知特点 | 第29-31页 |
2.4.1 感知觉能力弱与感觉统合的失调 | 第29-30页 |
2.4.2 缺少符号信息识别能力 | 第30-31页 |
2.4.3 空间认知能力发展缓慢 | 第3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1-34页 |
第3章 培智类特教学校的调研与问题分析 | 第34-56页 |
3.1 调研对象及概述 | 第34-40页 |
3.1.1 大连沙河口区启智学校 | 第34-35页 |
3.1.2 普兰店市特殊教育中心 | 第35-36页 |
3.1.3 哈尔滨市曙光学校 | 第36页 |
3.1.4 辽宁省特殊师范高等学校 | 第36-37页 |
3.1.5 德阳市聋哑及智障儿童教育学校 | 第37-38页 |
3.1.6 成都同辉国际学校 | 第38-39页 |
3.1.7 加劳德特大学(Gallaudet) | 第39-40页 |
3.2 调研分析 | 第40-48页 |
3.2.1 建筑形态 | 第40-41页 |
3.2.2 平面布局 | 第41-43页 |
3.2.3 公共空间 | 第43-45页 |
3.2.4 教室空间 | 第45-47页 |
3.2.5 细节处理 | 第47-48页 |
3.3 问题总结 | 第48-54页 |
3.3.1 建筑形态的模糊与装饰要素的过度 | 第48-49页 |
3.3.2 平面布局的针对性缺乏 | 第49-51页 |
3.3.3 公共空间的“可理解度”低 | 第51-52页 |
3.3.4 教室空间的面积预留不足 | 第52-53页 |
3.3.5 细节处理的忽略与随意 | 第53-54页 |
3.4 针对性策略的提出 | 第54-56页 |
3.4.1 情绪与行为问题的针对性策略 | 第54-55页 |
3.4.2 感知觉与认知问题的针对性策略 | 第55-56页 |
第4章 针对情绪与行为特点的设计策略 | 第56-70页 |
4.1 避免情绪异动的弱声化策略 | 第56-61页 |
4.1.1 普通教室与特殊教室的分区式布局 | 第56-57页 |
4.1.2 活动类特殊教室的隔声处理 | 第57-59页 |
4.1.3 敏感设施的隔离式布置 | 第59-60页 |
4.1.4 “自闭症班”教室的单独处理 | 第60-61页 |
4.2 应对异常行为的安全化策略 | 第61-63页 |
4.2.1 围栏构件的防护处理 | 第61-62页 |
4.2.2 细节部位的软包处理 | 第62页 |
4.2.3 室内装修的简单处理 | 第62-63页 |
4.3 引导肢体活动的活动空间灵活化策略 | 第63-67页 |
4.3.1 普通教室内活动空间的充分预留 | 第64-65页 |
4.3.2 小型室外活动空间与普通教室的组合布置 | 第65-6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7-70页 |
第5章 针对感知觉与认知特点的设计策略 | 第70-92页 |
5.1 弥补感统失调的可达化策略 | 第70-74页 |
5.1.1 水平交通空间的无障碍处理 | 第70-73页 |
5.1.2 垂直交通空间的无障碍处理 | 第73-74页 |
5.2 补偿信息识别能力的直观化策略 | 第74-80页 |
5.2.1 空间形态的功能性区分 | 第74-78页 |
5.2.2 细节装饰的标识性区分 | 第78-79页 |
5.2.3 标识系统的直观引导 | 第79-80页 |
5.3 弥补空间认知能力的可理解化策略 | 第80-90页 |
5.3.1 空间格局的秩序性处理 | 第80-84页 |
5.3.2 视线连接度和整合度的线性关系 | 第84-9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0-92页 |
第6章 结论 | 第92-94页 |
6.1 论文的主要成果 | 第92-93页 |
6.2 研究内容的展望及不足 | 第93-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6页 |
附录 | 第96-124页 |
作者简介 | 第124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24-126页 |
致谢 | 第126-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