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陵区乡村旅游发展对策研究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1 绪论 | 第10-20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3页 |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3-19页 |
| 1.3.1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3-15页 |
| 1.3.2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 第15-19页 |
|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 1.4.1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 1.4.2 拟采用的研究方法 | 第19页 |
| 1.4.3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 2 乡村旅游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0-23页 |
| 2.1 乡村旅游的概念 | 第20页 |
| 2.2 乡村旅游的特征 | 第20-21页 |
| 2.2.1 乡土性 | 第20页 |
| 2.2.2 认知性 | 第20页 |
| 2.2.3 体验性 | 第20页 |
| 2.2.4 回归自然的需求性 | 第20-21页 |
| 2.3 乡村旅游类型 | 第21-22页 |
| 2.3.1 按旅游对象来划分 | 第21页 |
| 2.3.2 按地理位置来划分 | 第21-22页 |
| 2.4 乡村旅游的主要发展模式 | 第22-23页 |
| 2.4.1 森林公园模式 | 第22页 |
| 2.4.2 度假区(村)模式 | 第22页 |
| 2.4.3 观光农园模式 | 第22页 |
| 2.4.4 休闲农场模式 | 第22-23页 |
| 3 涪陵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 第23-30页 |
| 3.1 涪陵区的基本情况 | 第23-25页 |
| 3.1.1 地理环境 | 第23-24页 |
| 3.1.2 生态植被环境 | 第24页 |
| 3.1.3 人口结构 | 第24页 |
| 3.1.4 经济发展状况 | 第24-25页 |
| 3.2 涪陵区发展乡村旅游的条件 | 第25-27页 |
| 3.2.1 丰富的旅游资源 | 第25-26页 |
| 3.2.2 积极的政策导向 | 第26页 |
| 3.2.3 巨大的市场需求 | 第26-27页 |
| 3.3 涪陵区乡村旅游发展状况 | 第27-30页 |
| 3.3.1 三大乡村旅游片区已基本形成 | 第27-28页 |
| 3.3.2 基础设施基本完善 | 第28页 |
| 3.3.3 乡村旅游线路基本成熟 | 第28-29页 |
| 3.3.4 乡村旅游收入逐年增加 | 第29-30页 |
| 4 涪陵区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第30-34页 |
| 4.1 发展缺乏科学规划 | 第30页 |
| 4.2 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 | 第30-31页 |
| 4.3 乡村旅游专业人才匮乏 | 第31-32页 |
| 4.4 资金投入不足 | 第32页 |
| 4.5 市场发展力度不够 | 第32页 |
| 4.6 发展观念不够创新 | 第32页 |
| 4.7 旅游企业管理不够规范 | 第32-34页 |
| 5 周边地区发展乡村旅游的成功经验借鉴 | 第34-39页 |
| 5.1 武隆乡村旅游发展的成功经验 | 第34-35页 |
| 5.1.1 政策扶持 | 第34页 |
| 5.1.2 开展特色主题旅游产品 | 第34-35页 |
| 5.1.3 丰富文化内涵 | 第35页 |
| 5.1.4 多元化营销 | 第35页 |
| 5.2 石柱乡村旅游发展的成功经验 | 第35-37页 |
| 5.2.1 农户+合作社+政府的发展模式 | 第35-36页 |
| 5.2.2 集中力量打造拳头产品 | 第36页 |
| 5.2.3 综合素质全面升级 | 第36-37页 |
| 5.3 南川区发展乡村旅游经验 | 第37-39页 |
| 5.3.1 政府加大扶持力度 | 第37-38页 |
| 5.3.2 发展定位准确 | 第38页 |
| 5.3.3 以点带面推动乡村旅游 | 第38-39页 |
| 6 涪陵区发展乡村旅游应采取的对策 | 第39-46页 |
| 6.1 进一步加强乡村旅游发展规划 | 第39-40页 |
| 6.2 基础设施升级 | 第40-41页 |
| 6.3 培养旅游专业人才 | 第41页 |
| 6.4 鼓励投资主体多样化 | 第41-42页 |
| 6.5 加大营销力度 | 第42页 |
| 6.6 创新乡村旅游产品 | 第42-44页 |
| 6.7 领导干部要重视乡村旅游发展 | 第44页 |
| 6.8 加强区域旅游合作 | 第44-46页 |
| 7 总结与展望 | 第46-48页 |
| 7.1 总结 | 第46-47页 |
| 7.2 展望 | 第47-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