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从法律到实践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绪论 | 第11-17页 |
第一节 研究缘由、目的及意义 | 第11-13页 |
一、研究缘由 | 第11页 |
二、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三、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3-15页 |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式的研究 | 第13-14页 |
二、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研究 | 第14-15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一、调查法、访谈法 | 第16页 |
二、文献法 | 第16页 |
三、比较法 | 第16-17页 |
第一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必要性 | 第17-23页 |
第一节 法律依据 | 第17-19页 |
第二节 学校教育的优势 | 第19-23页 |
一、从组织体系角度:学校教育是政府领导 | 第19-20页 |
二、从培养规模角度:学校教育是成批教授 | 第20页 |
三、从技术规范角度:学校教育是标准量化 | 第20-21页 |
四、从社会效益角度:学校教育是高效回报 | 第21页 |
五、从国际化趋势角度:学校教育是多元文化整合 | 第21-23页 |
第二章 晒湖小学开展非遗进校园的现状 | 第23-39页 |
第一节 基本情况 | 第23页 |
第二节 条件与优势 | 第23-27页 |
一、学生方面:生源独特,兴趣度高 | 第23-24页 |
二、学校方面:抢占先机,特色立足 | 第24-25页 |
三、政府方面:搭桥牵线,鼎力支持 | 第25-26页 |
四、家长方面:积极配合,全力支持 | 第26-27页 |
第三节 过程与方法 | 第27-34页 |
一、精心筛选非遗项目 | 第27-30页 |
二、大力营造文化氛围 | 第30-32页 |
二、积极探索传承途径 | 第32-33页 |
四、因材施教安排课程 | 第33-34页 |
五、推陈出新开展活动 | 第34页 |
第四节 成效与经验 | 第34-39页 |
一、成效分析 | 第34-36页 |
二、经验分析 | 第36-39页 |
第三章 非遗进校园的实施瓶颈及解决措施 | 第39-47页 |
第一节 实施瓶颈 | 第39-42页 |
一、政府:重挖掘保护,轻发展传承 | 第39-40页 |
二、学校: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 第40-42页 |
三、社会:媒体关注低,公众参与少 | 第42页 |
第二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瓶颈突破策略分析 | 第42-47页 |
一、政府提高重视,加大投入 | 第42-43页 |
二、学校从多方面着手突破瓶颈 | 第43-46页 |
三、社会加大关注,提供支持 | 第46-47页 |
第四章 结语 | 第47-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6页 |
附录1 | 第56-58页 |
附录2 | 第58-59页 |
附录3 | 第59-6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页 |